一直用于铺地的砖头,被用来砌墙是因为汉代的墓葬吗?

如题所述

土坯墙与砖墙是中华建筑中两种重要的墙体构成形式,土坯可以认为是未经过烧制的砖,二者形态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同,在建材生产和墙体修建构筑上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宏观上来看可以说砖墙就是由土坯墙发展而来,只是所用材料不同。

土坯墙和与砖墙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土坯墙以土坯为材料,本质上仍是泥土,可以通过墙体外壁涂草拌泥来进行加固,其建造成本低但容易剥落。而砖墙的材料为陶质砖,建造成本高且需要粘合剂和通过重力、应力相互结合以保持稳定,建造技术相对复杂。

砖墙产生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土坯墙,不过土坯墙并未消失,土坯墙与砖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并行发展,至今形成两个不同的墙体修建传统。

土坯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先民有意识地用红烧土垒墙行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已经发现有红烧土块垒砌的建筑,迄今发现最早的实例为河南地区大河村四期遗址中的房屋,距今约四千年,这有力的证明中原地区是土坯砖、土坯墙起源的一个中心。

不过出土红烧土块形状并不统一,垒砌也具有随意性,应该是借鉴了史前石墙垒砌方法来建造的,红烧土块和红烧土块墙体只能看作是土坯砖与土坯墙的雏形。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山东、陕西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开始大量出现成熟的土坯墙,如河南安阳八里庄龙山遗址、安阳后岗遗址中发现的圆形房屋。这些墙体由不太规则的长方体的土坯砖依次叠放搭建、平铺横砌,层与层错缝相砌,中间涂抹黏泥,黏泥一般厚1. 5cm 左右,墙的里外皮也用黏泥涂抹,有的在搭建完成后还经过火烤。

从黏泥粘合和墙体表面修饰这两个重要遗迹来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坯墙修筑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值得注意的一些房屋只有部分使用土坯砖来建造,且同时期版筑夯土墙、木骨泥墙仍然流行,这就表面土坯墙并非是当时建筑物墙体的主流。

此外在这些房屋遗址中还发现土坯砖同时用于铺砌地面,这又表明土坯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建材。

不过土坯砖、土坯墙除了中原地区这一个起源地之外,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地区也应是另外一个土坯墙建筑起源地。经过考古发现,西城驿遗址聚落的房屋建筑经历了半地穴式、地面立柱式到地面土坯建筑的演变过程。

在距今四千年左右时也与中原地区同时开始使用土坯砖砌墙,而且河西走廊土坯建筑不同于我国中原与东部土坯建筑传统,其吸取了来自中亚的土坯建筑材料形式,又结合了本土的土墙建造技术,形成了双重技术系统,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不过这种边缘地区的古代文化并不强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期逐渐被中原文化同化,这种土坯砖制造、土坯墙建造技术也被中原文化吸收,以致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砖与土坯同样也源于红烧,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人开始有意识地对红烧土的形状进行加工,即先制造出所需形状再进行炙烤、入窑烧制。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陕西蓝田新街遗址出土较规则的残砖块,是迄今发现年代较早地砖。

不过这种砖很薄,根本不能用于建筑本体,结合西周时期的四钉矩形板砖来看,砖起源时的功能是用于贴壁装饰而非修建墙体,与土坯砖的用途完全不同。

从新石器中、晚期片形陶砖发明以后直到西周时期才重新出现确认为“陶砖”的建材,中间有数千年的断档期。到西周时期砖有片形薄砖、条形砖和空心砖等众多种类,除了贴墙以外还用于铺置地面,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修饰墙体的片形薄砖和用于铺地的条形砖起源不同,片形薄砖无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陶砖,而条形砖却不然。

就从形状上来看,片形薄砖和条形砖外形存在巨大差异,所以二者不可能存在承袭关系,再从条形砖与土坯砖形状一致可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可知西周时期用于铺地的条形砖起源于土坯砖。

不过夏商周时期建材与建筑业大发展却没有发展出砖砌墙体,这主要是因南北建筑技术融合后干栏建筑和夯土台基结合,建筑物确立了以木梁柱架构为主的修剪方法,墙体不需要承重从而限制了土坯墙发展为砖墙。

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在西汉时期官式建筑仍以木梁柱架构为承重主体而对墙体本身没有太多要求,所以土坯墙仅仅在边远地区的长城和民间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汉代的河西地区(甘肃、内蒙北部)有部分城墙的墙体采用土坯砖来垒砌修筑,在修建时采用横纵交错铺置,土坯砖之间的缝隙填充草木灰或泥以增加粘连性。民间建筑有使用土坯砖来修建,墙体坚实可直接承托房梁,这些修筑技法为砖墙建造奠定了基础,几乎全部被同时期的砖室墓所继承采用。

砖墙在两汉时期产生与盛行厚葬、砖室墓大行其道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发展和求仙思想盛行,保存尸身不腐以便灵魂重回成为时人的最高理想追求,而先秦时期盛行的的土坑墓却不能保证尸体不腐,故此在地下营造“阴宅”的想法便开始萌生。

这一时期砖瓦制造业大发展,质量好、抗压性强的砖建材成为首选,使土坯墙发展为砖墙。两汉时期的砖室墓基本为纯砖或砖石混搭结构,不采用任何木质构建以避免因木质构建腐烂造成的垮塌,墓室内的砖建材通过自身叠压、交错、挤靠垒砌的产生的压力自行闭合缝隙,历经千年不垮。

经过考古工作系统发掘的汉代砖室墓数量众多,比较典型的如天津西关汉墓,墓葬由墓道、甬道、主室、两耳室组成,墓壁由青砖以二平一竖的方式砌成,主室底部由一平、一竖、一平。三层砖铺成,甬道和耳室底部只用一层青砖平铺,顶部由梯形砖劵顶形成半圆形的墓顶。

除了砖室墓中的纯砖结构墙体,秦汉时期还有一种“准砖墙”——砖包墙。迄今发现最早的砖包墙体在秦始皇骊山园的垣墙一角,从垮塌情况来看最初是为夯土版筑垣墙转角,后来因雨水冲刷而垮塌,临时镶嵌条砖进行包砌。这种临时应急的补修开创了砖包夯土墙体的先河。可以看作是新石器、西周时期薄型墙体修饰砖技法的传承。

不过到西汉时期城墙与城垣仍没有采用砖砌包裹的形式,汉长安城的城墙未见一处用砖砌包裹,仅仅是在高等级官式建筑中发现有砖包砌台基和墙基的现象,说明汉代砖砌包裹墙体技术仍处于发展时期。

土坯墙与砖墙是中华建筑中两种重要的墙体构成形式,二者具有承袭关系,但是土坯墙与砖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是并行发展的。砖与土坯同样也源于红烧土,砖起源时的功能是用于贴壁装饰而非修建墙体,与土坯砖的用途完全不同。

西周时期产生用于铺地的条形砖才是起源于土坯砖,不过夏商周时期建材与建筑业大发展却没有发展出砖砌墙体,建筑物确立了以木梁柱架构为主的修剪方法,墙体不需要承重从而限制了土坯墙发展为砖墙。

砖墙在两汉时期产生与盛行厚葬、砖室墓大行其道密不可分,除了钻石墓中的纯砖墙体,秦汉时期还有一种“准砖墙”——砖包墙,迄今发现最早的砖包墙体在秦始皇骊山园的垣墙一角。从土坯墙到砖墙的历史发展来看,新石器、汉代是二个发展高峰,墙体的产生与砖墙的发展造就了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墙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并不是因为汉代的墓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发明砖头,而且用来建设城墙和房屋。并且砖头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2个回答  2020-11-22
不是。砖头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在战国时期就发现被用于铺地和砌墙面。大量使用开始于秦朝。秦朝建长城,修宫殿都是用砖
第3个回答  2020-11-17
在历史中,一直用于铺地的砖头,被用来砌墙是因为汉代的墓葬的,因为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