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梁上砼线条钢筋应锚固入梁内多长

如题所述

就是通常说的梁挑耳,梁侧一边按延长米计,两侧都有就算两边总长。悬挑板钢筋的锚固长度与板内的支座有关,请看图集中的要求: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基础梁,当梁高不满足构造柱钢筋锚固长度时,可将锚固钢筋折弯后沿梁长度方向锚固。框架梁(KL)是指两端与框架柱(KZ)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框架梁还有另一种观点即需要参与抗震的梁, 纯框架结构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而越来越少见,而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梁主要则是参与抗震的梁。框支梁:因为建筑功能要求,下部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构件连接。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支撑框支梁的柱子就叫做框支柱。按主要受力分区别是一个是支、一个是框。1.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2.梁纵向受力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对上部钢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对下部钢筋不应小于25mm和d。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3.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las,应符合下列规定;当梁中混凝土能担负全部剪力时,las≥5d;当梁端剪力大于混凝土担负能力时,对带肋钢筋las≥12d,对光圆钢筋las≥15d。当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梁端尚不足las时,应采取在钢筋上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焊接在梁端预埋件上等有效锚固措施。4.框架梁或连续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该钢筋节点或支座边缘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应满足受弯承载力与锚固要求。(1)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las≥12d(带肋钢筋)、15d(光圆钢筋);(2)当计算中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抗拉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可采用直线锚固形式,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也可采用带90°弯折的锚固形式,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1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ll。5.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应为15d。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的锚固要求与中间节点处的锚固要求相同。6.在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锚固在梁的下边。7.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8.沿梁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根据《09G901-3》第38页和《04G101-3》第39页,筏板的上部钢筋可以在梁及两侧1/4跨内进行搭接,也可锚入梁内(锚固长度为12倍钢筋直径且过梁中心线);筏板的下部钢筋可以在跨中1/3内进行搭接,不应在梁内断开以锚固形式存在,应在梁下或梁内通过。板上部面筋的布置依据板区两个方向的跨度;3,布筋考虑一般“以梁为先”,也应当考虑双向板的ho与单向板不同。跨度相差较大时、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两个方向梁相交对ho的影响:1,所以要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人防有强制性要求。当承受地震横向作用是;5;跨度相差不大时;6。2、再在其上布置另一方向上梁的底层纵筋、“筏形基础”相当于“倒楼盖”的说法不完全正确;4;7;2,一定要从下面过。长跨面筋在下。大概差个90%吧:施工单位可能会选梁上过但有几个必端、梁边板筋保护层过厚,楼盖梁是耗能构件、比较两个方向上的基础梁、塑性铰等问题,与“强梁”相垂直布置第一层(最底层)板筋、板有效截面尺寸偏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