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面食大争霸,北方饺子与南方馄饨你更偏爱哪一个

如题所述

饺子和馄饨都是千百年来受到欢迎的面食品种,是中国老百姓面食的两大主力。饺子和馄饨虽然都称得上南北通食,但在目前的中国,毕竟还是北方人偏食饺子,南方人喜吃馄饨。当然在某些地区,饺子和馄饨还是可以混称的,区别仅在吃的时候加不加汤一起吃。

早在1500多年之前,北齐的颜之推曾有“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之说,对此,有人认为馄饨,有人则认为是饺子,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至于现在的馄饨饺子,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先来说说饺子。由于北方长期处于政治中心的地位,饺子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并且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和象征之一。饺子这个名字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与我国春节食俗联系得较为紧密。明《宛署染记·民风土俗》载:“时元旦,作扁食,奉长上为寿。”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还可以根据人们爱好与愿望,将意愿化作吉祥物包进去,以寄托对新一年的祈望。所以这种食品成为一种带有喜庆色彩的民俗食品。古代饺子的名称还有很多,有扁食、角儿、粉角、煮角、水点心和水包子等名称。把饺子称扁食至今在北方一些地区仍可听到。清代薄松龄有“扁食担似月牙弯”的诗句。

北方人常言:“好吃不过饺子”。就饺子的馅来说,大致可分为荤,素两种,肉馅,海鲜馅,蔬菜馅,肉菜合馅, 野菜馅,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白菜猪肉馅,芹菜牛肉馅,“虾米海参鱼(或鸡蛋) 的三鲜馅及韭菜鸡蛋馅。饺子贵在馅心,馅心有荤有素,以同素搭配为好。饺子因馅被包,其味不易散发;馅里的蛋白质又能分解出各种按基酸,因而营养丰富,鲜美可口。饺子的热加工技巧更是蒸、炸、煮、烙俱全。

全国各地出现的饺子名品亦不少,北京的三鲜饺子、河北的羊肉水饺、陕西的酸汤水饺、上海的锅贴饺子、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饺子、东北的老饺子等都是遐迩闻名。

馄饨的名字可能还早于饺子出现。中国古代并无馄饨饺子之分。馄饨、饺子都是用薄面裹馅或蒸或煮而食。把这种“包子”称为“浑沌”,后来改为馄饨,一直沿用至今。据说,在唐代饺子和馄饨分离,馄饨成了一种制作考究的饺子,慢慢有了独立的风格。据《清稗类抄》记载:“馄饨,点心也,汉代已有之。以薄为皮,有襞(音:臂,泛指衣服的皱纹)积,人呼之曰绉纱馄饨,取其形也。”

饺子和馄饨在现代基本上能很清楚地分开。北方的饺子,千百年来,从形式到内容,没有质的变化,风格相对比较固定,而南方的馄钝,却在不断推陈出新。名称叫法在南方各省也各不相同。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叫清汤。

明朝高濂《遵生八笺》中有“馄饨方”一文,文内介绍了馄饨制作的奥秘与粤式云吞颇为相似,其中提到:“下锅煮时,先用汤搞动,置竹条在汤内,沸,频频洒水,令汤常如津样滚,则不破,其皮而坚滑

。”这种方法称为江浙和闽粤一带馄饨的经典做法。

馄饨的特色离不开馅和汤。一碗美味的馄饨在大碗里的汤水中飘浮如云,无论视觉味觉,都是一种享受。《都门杂咏》中记载说:“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清汤润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江南一带街头曾流行挑担的“柴爿馄饨”小吃,风味极佳,靠的就是一碗滚热鲜香的汤。

上海馄饨集各地馄饨之长,强调馅鲜、量足、汤好,发展出大、小馄饨之分,大馄饨是青菜和肉馅的,以荠菜猪肉为佳;小馄饨是纯肉馅的,都是十分美味。浙江湖州大馄饨很出名。其周生记选用略带肥膘的瘦肉和笋衣、芝麻屑、麻油等制成馅心,煮熟后配上鲜汤即成。皮薄馅多,不破不裂,滑而不糊,鲜香味美。粤式云吞用海鲜入馅,鲜馅靓汤,皮薄味美,入口滑爽,其外观清雅,风味独特。四川抄手薄面皮夹馅,用手一“抄”即成型。四川的红油“抄手”则以色红著称。馄饨皮很薄,馅不小,整体咬起来很有嚼头。加很重的佐料比如辣椒、花椒、酱油、红油之类,对口味重的人来说很过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