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到了台风怎么办

如题所述

在东南沿海的民间有“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的说法,认为六月只要打雷,那就肯定没台风;而七月一旦打雷,台风便会接踵而至。
晚清时期的施鸿保常年来往于江西、福建,根据当地的山川、气候和民俗著有《闽杂记》,在书中他介绍道:“每当台风来临前夕,必定会有鱼形云在空中漂浮。若云色为白,则预兆台风来势缓和;若云色呈黑,那么台风势必凶猛。”
而有关台风的移动规律,嘉庆《雷州府志》记载,如果自东北方起风,那么一定先向北后向西移动;如果自西北方起风,那么一定先向北后向东移动,总之会终止于南方。倘若不是终止于南方,那么台风还会再来第二次。
话说就算到了今天,依靠卫星获取的天气预报也常有不准确的时候,古人这种“看云识天气”的实际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这些依靠经验的预测主要是让官民有提防之心,关键还是要看台风汹汹杀来的时候如何应对。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建筑选址方面有了一些防风上的经验。根据考古研究,我国迄今所发现得旧石器时代人类所居住天然洞窟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洞口极少朝北,这便是为了避开冬季的寒风。
到了此后千百年间,风水学不断发展,“藏风聚气”成为建筑选址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北有高山(玄武),西、南有小山(白虎、朱雀),东方有河流或大道环绕而过(青龙)。
如此一来,冬天可以阻滞北来的冷风,夏季可以导入东南风。
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如此的选址恰能够衰减旋转而来的台风。此外,由于东南地区多为丘陵地形,因此村落上常选择南向坡地,前低后高布置房屋,四周树木环绕,既能防风排涝,又能通风纳阳,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了。
房子位置选得好与不好,应对小型的暴雨大风或许更加有效,像台风这样的大招儿,可以让十里八村瞬间化作乌有,恐怕任你南北西东,高低远近都无法幸免。
所谓人定胜天,这个时候还是要看防御工作做得如何。具体来说,应对台风的主要方法包括修筑海堤和植树造林两种。在修堤方面,几千年来与我们母亲河的数次交锋,已经让华夏儿女有了丰富经验。
早在南宋年间,为了保护和及时修理受损的堤坝,就实行了岸长责任制,所谓岸长自然是专门负责管理海堤的人员。
到了明清时期,海堤根据千字文、二十八星宿和天干地支等号进行分段管理,机制日趋完善。而在种植防风林方面,雷州百姓可谓典范。
据《海康县志·舆图志》记载,雷州城东是一篇旷野,知府伍士望将旧土笼加筑高大,上面种上榕树,数年便成了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