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 幼儿 交往

如题所述

一、建立教师与幼儿的平等关系。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是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表明了教师和幼儿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指出了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言行去影响孩子,怎样和孩子交往。
  首先,教师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和做出反应。如:最近,珑珑突然改掉了随便脱鞋的坏毛病了。我们就及时表扬他:珑珑真棒,如果再改掉不拿玩具上床睡觉的习惯就更好了。珑珑听后好象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真的不拿玩具上床睡觉了,我们就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又一次肯定了他的进步。他非常高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习惯变得越来越好了!
  其次,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同时,对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要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例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脑袋、轻拍肩膀等。在师生交往中,应尽量采用这类“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好保持这种较近的距离和保持视线的接触。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恰当的眼神、表情的使用也能使幼儿对教师的情绪状态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有更为明确、深刻的体会。
  
二、建立幼儿与幼儿的关爱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都知道,孩子开始入园时都不太高兴,但过段时间就适应了。这里虽然存在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孩子感觉到没有了感情依托。一段时间之后,孩子有了自己的伙伴,他们就自然的高兴来园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心,爱护有时会比老师的照顾更能让幼儿接受。我们应该善于启发、引导幼儿的这种潜能,为幼儿创造一个积极交往的背景,从而有效地影响幼儿的交往态度和社会行为,建立一个充满友爱气氛的大家庭。为此,我们设计了《对不起,真神奇》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一定的仿社会性交往的机会,使孩子们增进了解、加深沟通,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注重在情感上的引导。
  
(一)引导幼儿学会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差,尤其是自身还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对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于察觉。缺乏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了解,这就会导致帮助、合作、关心、抚慰、同情等亲社会行为的缺乏。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同伴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并且,也能使得到帮助行为的幼儿学会正确的反馈方法。为达到目的,教师在平时应让幼儿相互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学会观察他人喜怒哀乐的表情,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等。
  
(二)建立同伴间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
  让幼儿学会正确的关心人的行为方式,让全班有一种相互关心、友爱的气氛是创设良好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一个班的幼儿在你碰我,我碰你的拥挤状态下,没有相互嚷嚷,也没有问老师告状,而是相互礼让、询问关心时,说明这个班已经有了较好的班级气氛。这是帮助幼儿产生各种亲社会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基础。这样的教导应贯穿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例如,游戏时要玩具共享,不能抢夺;不小心碰倒别人时,应赶紧把他(她)扶起来,并帮着掸掸土,说"对不起";而当自己被人撞时,也别得理不饶人,更不能因此又去打别人;相互间交往时应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用语。教师要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并通过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的交往成功的愉快感,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菲菲是这学期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新孩子,由于性格和家庭得原因,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发现她有几次自己坐在窗台边玩,我坐过去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我不愿意和她们玩,她们太闹了!”于是我找来一个性格和她相似的孩子和她做朋友,并给她们找来纸笔让她们一起画画,很快她们成了好朋友,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块玩去了。看到她笑得那么开心我们也真高兴!
  三、建立教师与教师的互助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具有多重的影响。教师之间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还是互相拆台,勾心斗角。都会对孩子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和发出社会行为的重要榜样。教师教给幼儿要互相关心、帮助、抚慰、进行合作等行为,如果教师自己也做到了,那孩子就更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长期稳定下来;反之,如果教师之间是漠不关心、人情冷,那么教师再怎么强调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其效果势必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自身交往的适宜与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教师间的交往涉及到班级、幼儿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间如果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还会给班、园带来一种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出积极性的社会性行为。幼儿也会从中耳濡目染,不仅学会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也能学会正确、适宜的行为方式。所以,在创设精神环境时,要注意小至一个班的主班老师与配班老师,大至全园教师和全体教职工之间的交往,都应当成为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榜样。
  四、建立领导和教师的理解关系。
  有句老话说的好“士为知己者死”,可见理解是多么让人渴望的事情!
  首先,教师对领导的态度应该像《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所写的西点军校那样诚实、守信、职守,没有任何借口的去认真而努力的工作,做到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而不是欺上瞒下、阿谀奉承。
  其次,领导对待老师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关心、关爱每一位教师,对每一位教师一视同仁。如果领导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公正的、博爱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她们,那教师都将是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花,灿烂的开放;如果领导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是关心的、支持的、让他们各尽所能发挥的,那教师都会工作起来更有热情、更有干劲。如:过生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幼儿园领导给老师们集体组织过生日,这可是幼儿园成立以来第一次,它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和幼儿园是一个团结和谐大家庭的风貌!这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倍受感动,老师们决心要以更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热情回报领导的关怀爱护。
  五、建立家长与教师的信任关系。
  家长把孩子送到哪所幼儿园,这首先是对这所幼儿园的信任、认可。幼儿园的各项教育也同样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倾注了老师对家长期待、信任。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家长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教育好幼儿。无数事实也证明了家园共教育,比幼儿园单方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快、更好、更巩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1
进入大学,除了专业的学习,大家越来越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培养,所谓“人脉是第二生产力”的说法越来越被认可。且不论这种观点科学与否,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这个成长的黄金阶段,我们应该尽量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市面上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关于社交方面的书籍,关于社交的方式技巧研究也热闹异常。我认为,无论赋予社交行为多少功利性,它归根到底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所有看似深奥繁杂的所谓社交技巧都抵不过,而且最终也必须皈依为最基本的社交原则。那就是真诚、平等、尊重、关心。真诚就是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百度百科)所有艺术最终追求的都是“真、善、美”,“真”放在第一位,因为失去“真”,其他都不复存在。“社交”也是一门艺术,真诚是前提和基本。不说假话。语言交流时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组成部分,要做到真诚首先要“假话全不说”(季羡林)。比如不能随便评价别人或者别人的作为,若要评价则一定客观真实,面对同学的一个作品,不做一味的浮夸,更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批评;做错了事情,例如上课迟到,老实交代情况远比编造借口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谅解······有时候太直白不行,那也决不能编造所谓“善意的谎言”。“真话不全说”(季羡林),可以选择沉默,或者换个方式告知。二、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看待,它的是一种观念养成。理想的平等是指在政治、社会、经济上地位处于同一水平,但目前的现实这一平等还难以实现。我们在交往中,则首先有客观的认识,对自己也对他人,从学识、家境、能力等多个方面认识。我们绝不回避差距,但我们要避免这些差距影响我们的观念,不管同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差距,都以一样的态度对待。对于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的条件较好,绝不自傲,一定平易近人;如果自己条件比一般同学差,绝不自卑,不卑不亢,这才是真正有平等观念。三、尊重说到“尊重”,“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最好的解释和指导,因为不同,所有需要尊重。我们生活的大学校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大家在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其次,每个个体也有着不同。所谓尊重,就是对别人的不一样至少持不冒犯、不攻击的态度。大到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小到不同的发型、不同的衣着风格、不同的口味甚至不同的性取向·····我们都无非褒贬,我们能做的而且应该做的只有去尊重。尊重不同,包容多元,不仅利于人际交往,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四、关心“真诚”、“平等”、“尊重”都是社交的基础,“关心”则深入了一个层次。它是指对人的留意、注意、关怀和挂念,是一种付出的行为,不是必须的要求,但往往有良好的社交效果。不得不再一次强调,关心也应该以真诚为前提,任何给人虚伪或者敷衍印象的关心都不会产生好的影响。例如,一些同学表示在节假日的时候不喜欢受到群发的祝福短信,他们觉得那样的问候很形式化,自己不过是被群发群体之一,感受不到发信息者真诚的关心;反之,收到单独为自己的发的问候,无论多么简洁,那心理感受也是截然相反的。关心需要留心细节。关心往往给人带来感动,二感动往往在细节中。我们对别人的关心,常常不在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细节。你是否记得每个好友的生日?你是否在气温突变时对朋友嘘寒问暖?你是否亲自为朋友准备一份独特的生日礼物?你是否意识到你朋友的伤心难过······对他人付出关心并不困难,留心细节就能做到。用心做到真诚、平等、尊重、关心,我们一定会有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2个回答  2017-06-01
你把幼儿当成一个和你平等的关系就好了,什么都是你不要和替他做决定,让他自己做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