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指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当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交立春节气。立夏,公历5月5-7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公历8月7-9日交节,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扩展资料: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既是春季的开始亦是岁之首。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还不是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儿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1-3]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只是我国华南地区,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

立春时(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4
立春:2月4日或5日
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北方有吃春饼的说法。立春吃春饼俗称咬春,春饼又薄又软,再卷上时令蔬菜,比如韭菜、菠菜、酸菜,还可以卷上肉丝、土豆丝,将所有的菜都卷在一起,从头吃到尾,叫做有头有尾。
立夏:5月5日或6日
我们这里立夏有吃面条的习惯。立夏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热,过不了多久就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很多人到了夏天食欲会大减,所以在夏至这一天会做一顿过水面来吃,一是为了增强体魄,二是为了纪念不久后到来的麦收。
立秋:8月7日或8日
立秋贴秋膘,北方人喜欢在这一天包一顿饺子来庆祝。立秋以后天气会越来越凉快,人们会食欲大增,吃一顿饺子可以弥补整个夏天出的汗,也可以为不久后到来的寒冬积累过多的脂肪。
立冬:11月7日或8日
立冬后就预示着寒冷冬天的到来,立冬有北吃饺子南吃鸭的风俗习惯。天气慢慢变冷,人们要多补充热量和能量,因为肉类中含有的蛋白质最高,所以冬天吃肉是最好的选择。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7
  更正,第一个不是立冬,应是立春。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2、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更是;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3、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4、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30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6-12
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