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STEAM教育为什么这么火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
一、国家支持
STEM的概念在美国很早就被提起了,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2006年布什政府的《美国竞争力计划》,将STEM列入了国家教育战略中。在奥巴马的助推下,又兴起了新的一轮大热。
2009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教育创新运动,强调美国将优先发展STEM,决心把美国科学和数学教育的排名从中间位置提高到世界前列。此后,美国联邦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幼儿园到12年级(K-12) 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研究。美国各州也纷纷采取了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包括创建全州STEM教育网络、成立区域STEM中心、创办STEM高中、启动幼儿园到8年级(K-8) 阶段学生计划项目、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2010年美国维吉尼亚科技大学学者格雷特·亚克门(Georgette Yakman)第一次提出将A(艺术)纳入到STEM中,A广义上包括了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学科。整合的STEAM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增强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美国,STEAM教育已经被认为是幼儿园到12年级(K-12) 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美国政府对于STEAM教育的大力投入,使得美国STEAM教育得以快速发展。
二、学校开放,学生时间多
在美国做STEAM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美国学校放学都很早,很多小学甚至下午一两点就放学了,因此也催生了许多after-school program。因为家长上班没办法那么早接小孩,所以很多学校开放给一些培训机构进入学校用他们的场地继续给学生上课到下午四五点,这样小孩就不会没地方去了。
相比于daycare(相当于日托之类的)纯粹就是让小孩玩浪费时间,家长更愿意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去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体育、艺术类的课后课)。
还有就是summer camp夏令营,在美国把小孩单独留在家是违法的,必须要有人看着,所以双亲都工作的家庭就把小孩送到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因此STEAM夏令营也变得很热门。
所以说美国的小孩其实一周七天有很多个机会可以学习STEAM课程,再加上有些学校还有专门的STEAM课,比中国的小孩学习STEAM的机会要多得多。
三、家长支持
在美国,STEAM课程很多都是与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美国的家长们对于小孩玩游戏并不反感,很多还跟着他们一起玩,特别是《Minecraft》(《我的世界》),网络上有无数的成人玩家都是因为想陪孩子玩才做出了很多相关的Mod、软件、工具和教程之类的,这在中国应该是很难想象的。
学一个东西是需要动力的,但是唯独不能是来源于父母逼迫。学习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果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喜好,结果往往都是失败的,再好的内容他们也学不到什么,兴趣、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学好知识技能的源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14
STEAM的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设计的学习(DBL,Design-Based Leraning),它强调学生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发展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因为真实的问题是劣构、错构的问题。STEM课堂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31
近年来,站在政策的风口上,中国的STEAM教育迎来了快速崛起期,受到了教育管理者、资本和家长的一致青睐,在北上广深知名的STEAM机构,学位甚至需要等待长达三个月之久。而早在2006年,这种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大力提倡的教育计划,就已经正式进入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地,STEAM也已经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K12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STEAM教育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参与到世界的运转中,才有能力来改变世界,分享自己积累的知识。STEAM教育希望孩子们学习的数学、科学等知识,不应该只局限于一部分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
就像达芬奇,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土木工程等领域都达到了高水平,虽然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关联不大的学科,但其实所有知识的应用都是触类旁通的,这也正是STEAM教育的目的所在。
同时,团队协作也是STEAM教育重点培养的一项素质——无论是多么优秀的人才,需要有团队协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相互交流,良好的团队关系,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优秀人才的重要学习过程。孩子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同时,引导他与同伴交流或交换意见,尤其在遇到问题时,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在动手的过程中力求解决问题,让孩子尝试在一个小小群体的协作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获得团队的认同。
其实,STEAM教育的优势还有很多方面,但其宗旨不变,就是培养孩子成为综合素质极高的多方面人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