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不同1、共鸣运用的不同: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中低声区用真声较多,换声区和高音采用混合声和假声,并形成独有的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俗唱法则不同,它多用真声轻唱为主,口腔共鸣较多,尽力保持自然状态,似朗诵、说话。2、语言咬字、吐字方面的不同: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强调以字带声,以字传情,可见准确、清晰的咬字与吐字是民族唱法的首要条件。通俗唱法一般音域不宽,讲究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朴实无华。而歌词的本身也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我国民族唱法的起源

我国民族唱法的起源最早是以民歌的形式出现的,而关于我国民歌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诞生于春秋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表明了民歌产生于我国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实践以及宗教活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

公元前4世纪,《诗经》之后出现了《楚辞》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与相和歌在诗经、楚辞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唐代的“曲子”被广泛地用于说唱和歌舞艺术之中。

宋元时代声乐艺术有了重要发展,受唐朝“曲子”和唐诗影响而逐步确立的宋词、元曲都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宋代杂剧艺术中的歌舞和杂戏,使歌唱艺术朝着戏剧化的方向演变。南宋时的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院本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魏良辅的曲律、清朝王德晖、徐沉微的顾误录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遵循声乐艺术的基本原则,以情感为核心,以口语化为基础,把情、声、形体动作及话筒使用等技巧有机地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演唱方式和方法。它是根据通俗歌曲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不同时代人们对通俗音乐的审美要求、欣赏习惯,区别于美声、民族唱法风格的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声乐流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