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改写作文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关于根据古诗改写的作文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

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 导写过程: 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 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为他爱饮酒爱游玩而被人“骗”了一次才写出来的,知道是哪首诗吗? 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 *** 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

4、欣赏了这感人的场面,聆听了这美丽的传说,你想说点什么吗?能带着这种感受诵读这首诗吗?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情。 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 1、“李白乘舟将欲行” (1)播放《赠汪伦》配乐动画,并让画面定格。

教师引导: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安徽泾县,桃花潭边,桃红柳绿,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诗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离开这里了。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可能会说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鱼儿、青山等。

教师通过比较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把话说得具体些、生动些。教师相机点拨提升:看到这些,诗人触景生情,那拂堤杨柳仿佛在喃喃自语、依依不舍。

这些景物在诗人的眼里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啊!能说说吗? (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

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 2、“忽闻岸上踏歌声” (1)这时,船夫催诗人李白上船,李白会怎么说、怎么做? (2)汪伦不见了李白,心情怎样?会怎么做?此时此刻,你就是汪伦,会唱些什么呢?能写几句歌词吗?请你用脚踏着节拍,唱一唱,唱出汪伦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听着这动人的歌声,李白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头,快步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汪伦的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4)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句。

(出示送别诗句)在这分别的时刻,李白和汪伦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吧?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说?如果你是汪伦,会怎么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 2、今天,我们就来改写《赠汪伦》这首诗。

你打算怎么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以哪个角度来写,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 3、你打算给自己的习作拟一个什么样题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4、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 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设计点评: 我认为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我们试以本次习作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由“言”到“意”的转换 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认为,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是“对话”,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诗。

2. 古诗词改编作文

大概就是吧古诗的情景再现一下 给你个例文

改写《清明》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杜牧明白了,他连忙谢过牧童,打起精神,加快脚步,往前走去。果然,不久,一个村子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那儿道路两旁开满了杏花,几个酒幌子在随风飘舞着,好像正向他招手呢……杜牧兴奋极了,灵感也随之而来,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 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

4.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改写400要牧童的或舟过安仁的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5. 把古诗改写成作文的格式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古诗《题临安邸》改写成作文

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6. “作文或改写”是关于古代诗歌课成的作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

平日结厚情,分离久伤悲。一遇西湖景,悲伤抛九霄。

清早,我和老友走在幽静的小路上,老友林子方即将离我而去,离开这美丽的西湖,离开这美丽的杭州。我悲痛欲绝。来到净慈寺边,我们饮酒送别。我先饮酒祝福:“祝林兄一路顺风,走上富贵之道。”林子方也饮酒感激:“愿我们还能相见,祝你幸福快乐!”说完一饮而尽,然后踏上小路离我而去,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我的眼界,我朝他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了!”林子方也招手:“你身体保重!保重!”

我依依不舍的离开净慈寺,怀着悲伤,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西湖边,这里绿草如莺,湖面微波粼粼,一看到这番景色,我刚才的悲伤以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到底是六月的西湖美,山光水色与其他景色大不一样。你看,西湖就像一双巧手,把湖面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莲叶编织成一条巨大的绿毯,淘气的露珠在绿毯上滚来滚去,可爱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在绿毯的掩映下,朵朵荷花显得格外娇美可爱,有的国色天香,有的亭亭玉立,有的才张开几片粉红的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饱胀得好像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还有那五颜六色的小鸟,一会儿站在树枝上唱起优美的乐曲,一会儿在空中的舞台跳起“小鸟之舞”,一会儿又和小伙伴们嬉戏去了。真有趣!

西湖的美景真让人我流连忘返啊!你呢?是否与我相同。

7. 初三语文25课随便一首古诗改写成散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雁偶尔掠过天空,排着古老的“仪仗队”匆匆离去,竟一点也不留恋这好似专为它们而准备的边塞景象。

这荒凉的西北边塞!

秋风更强劲了,挟着黄沙,如马鞭一般抽打着路边瑟缩的灌木,抽打着冰冷而坚硬的石头和那一队疲惫的人马。马禁不住这无情的抽打,打着响鼻,嘶鸣着。士卒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时间在此时仿佛凝固了。

一声悠远而浑厚的收兵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的嘶鸣声,盔甲武器碰撞之声,猎猎的秋风撕扯旌旗之声以及风沙疯狂摩擦而发出的狼嚎一样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回响在这大漠的上空,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风吼叫着,携卷起的黄沙弥漫了层层山峦,掩盖了夕阳温暖的黄色,留下一片仓皇的惨白。

宿营地上空,不断升腾的股股浓烟,张牙舞爪,渐渐吞没了西方那一抹惨白。周围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来愈狰狞。只有那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马和着边塞的风入梦。

入梦?思乡的人就怕入梦。

白天行军、作战劳顿,使他们没有思乡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万般的明月把他们全揽在了故乡的怀抱中。望着月亮,妻子浅浅的笑靥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年过花甲缝补衣裳的母亲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孩子甜甜的喊声从月中传来……但士卒无奈,腮边挂满了冰冷的泪痕:奉命戍边,虽已多年,但抗敌的功业尚未完成,有家难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将军独自斟上一壶烈酒,为了缓解白天征战的劳顿,更为了驱走那一股股袭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淡淡的灯火在灯罩中摇曳着,把将军疲惫的身影时而拖长时而缩短。将军的手在作战地图上移动着,心中反复思忖着作战计划。他的眼停在了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点上,静静地出神。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带领士卒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士卒们簇拥着他:“胜利了!胜利了!”欢呼着,跳跃着。他走出队伍,神情庄重地在一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宋”字……

将军的面容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刚才的酒烈,还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画面中激动所致。头上的白发被红红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凉的羌笛声,把将军拉回了现实。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怒,丝丝缕缕,在整个月夜中飘荡,如幽灵一般慑人魂魄,再次牵起了将军心中那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无限的乡思。

刹那间,帐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将军的额头。

那夜,戍边官兵图报国,征战男儿尽思乡。

8.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500字

秋思

从前有个诗人叫张籍,他现在暂住在洛阳这个地方。

很快秋天又到了,洛阳城里,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就好像一只只纷飞的、翩翩起舞的彩蝶,点缀着这美丽的金秋。但张籍却无暇顾及,因为他已经离家很多年,好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了,真思念他们啊!

张籍想给亲人写一封信,但是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一下子不知到从何说起。他在信中写:

爹娘,您们在家乡过得好吗?我在洛阳一切都好,只是耳边没有了娘那虽然喋喋不休但充满关爱的唠叨,眼前没了爹那慈祥的笑容。你们不用挂念我,我很好。我很想你们,你们一定也很想我吧?我保证,我有时间就会来看你们的!

中秋节快到了,都不记得这是我离家的第几个中秋了?好想家啊!

爹娘,最近天气转凉了,你们多加些衣服、被子,千万别病了。还有,平时不要太劳累了,如果缺什么的话,给我捎个信,我会办好的!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他写着写着,脑中浮现出了久违爹娘的笑容,耳边响起了娘的唠叨……

“啪”的一声,扯回了他的思绪,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已泪流满面。

第二天,遇到了故乡来的人,他把信交给了故人,并吩咐故人一定要将信送到。故人就要出发了,张籍又急忙忙地把故人叫回来,故人转过身来问:“老爷,您还有什么吩咐吗?”“啊……你把信给我,让我再看看,看写漏了什么没有。”

他拿过信又认认真真地读了好几遍,才双手颤抖着郑重的交给了故人,并深情地道:“一定要把信送到啊,一定要一定……”

故人走了,他望着故人远去的背影,口中不停地在嘀咕什么,眼泪却从眼睛掉了下来,像断了线的珍珠……

PS:不要完全抄取,适当改编!

9. 七年级上册15课古诗改写散文(四首都要)

1.东征来到碣石山,可以看到沧海。海水动荡,山岛高高的耸立着,海树木繁茂,花草丛深,吹来阵阵的秋风,掀起了汹涌的波涛。大海那么宽广,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出于大海。星光的灿烂,也如同出自大海。我十分的高兴,写了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2.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3.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