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英雄的事迹

要长一点的

薛枭

薛枭,男,18岁,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5月15日19时左右,救援人员发现薛枭和一位女生被埋在由几块倒塌预制板形成的狭小空间中,身体没有受到致命伤害。武警战士告诉现场的记者:"那个小伙子受伤严重一点",薛枭听到后却坚持说"你们先救她",女学生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救援人员立即展开紧张抢救。为了分散薛枭的注意力,救援人员问他"出来后想干什么?"他说想喝可乐,最好是冰的。

22时,女学生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走出了废墟。23时,薛枭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此时,他被埋在废墟下已80个小时。住进医院后,薛枭的右手因气性坏疽而需要高位截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自己用大拇指在手术同意书上按手印"签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0
公安部追授王刚为二级模范称号

中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14:12报道,公安部追授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四川省汶川卧龙森林公安局副局长二级警督王刚全国公安系统二级模范称号,因抢救一名可能被直升机螺旋桨击中的女记者不行被直升机尾部击中,壮烈牺牲,年仅42岁。

“我也要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

中广网西安5月21日消息(记者雷恺 通讯员潘振洲)“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有一颗滚烫的心,今天我用‘特殊党费’捐款500元,为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重建家园尽一份力。”5月20日下午,当接到中共延安市委组织部开展以“特殊党费”为灾区捐款通知后,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检察院86岁高龄的退休干部常振歧在家人搀扶下第一个来到捐赠现场为灾区捐款。

常振歧出生于1922年,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加入中国******,1984年从检察战线上退职休养。退休的20多年间,他时刻关心检察工作的发展,积极主动参加检察机关和党组织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千方百计为延安检察事业的发展发挥一位老检察人的余热。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据陪护常振歧的家属说,86岁高龄他的每天坚持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关于灾情的最新报道,看到惨重的灾情时经常老泪纵横,甚至连饭都不吃。在当日捐款时,常振歧用擅动声音说“我活了这把年纪了,这么严重的地震我还没见过,从电视上看到的的画面真让人揪心,我作为一位老检察人,没有能力为灾区作点什么,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一点爱心!”。据悉,该院当天有50多名党员干警和10多名退休老党员参加了“特殊党费”捐款活动。

江西消防抗震前线“暖人三部曲”

中广网南昌5月21日消息(记者胡啸 范存宝 通讯员戴保生)“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受命紧急驰援汶川县映秀镇的江西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200名消防官兵在完成映秀镇的抗震救灾任务后,于5月21日凌晨3时悄然离开成都,并已于当日凌晨5时抵达南昌。

走时,他们没有惊动任何人,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不顾余震危险,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不畏艰难的精神在巴蜀大地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四川大地震拉开了一场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生死大营救,让国人感动,让世界动容。

统计数据显示,从15日下午3时30分开始执行任务至撤离时,江西抗震救灾突击队的首批200名消防官兵在映秀镇搜寻面积达37400平方米,出动官兵1350人次,共抢救出7名被埋超过72小时的群众,其中,53岁的沈沛云在被掩埋了146小时后被他们成功救出。

感人:“天当床”与“地当被”

5月15日下午3时35分,突击队到达汶川县映秀镇。作为此次地震的中心和重灾区,官兵们一到灾区就直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直到晚上11点多,官兵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营地。已经二天一夜没合眼,没吃上一粒米饭,也没洗上一次脸和脚,可眼下这一切又成了奢望。

此时,官兵们最想要的,就是美美的睡上一觉。可操场上到处尘土飞扬,坑坑洼洼,哪里是他们的家?没有办法,大家简单地吃了点干粮,找了个宽敞点的地方,就着各种简单的装备,就在露天趟下了。算好点的,也就是找点震区的破棉烂袄,以及破木板、烂包装纸什么的,简简单单搭了个“帐蓬”,这就算豪华“卧室”了。你听听,没过几分钟,现场就传来了清脆悦耳的呼噜声。

是啊!抗震救灾现场极为艰险,可官兵们的生活保障却是个大难题。作为此次地震的中心和重灾区,小小的映秀镇仅救援的部队就来了6000多人。而这里电不通,通讯无,网络断,几乎成了个孤城。更可怕的是,由于一直通不了公路,大家基本靠自身保障,特别是饮用水更是奇缺。开始发空降而来的矿泉水,江西救援突击队只分到4瓶,实在渴的不行时,大家才能轮流一口一口地喝。用的也只能找点山泉水,有的官兵到撤出时也没洗上一次脚,更别说洗澡了。但官兵们谁也没喊一声苦,叫一声累,无怨无悔!

感触:战士与落汤鸡

17日凌晨11时40分,老天爷连招呼也没打一声,一场特大瀑雨突然从空而降。前几天还炎热逼人,官兵们都住在简易工棚里,这让大家怎么受得了?

“不得了,下雨啦!”不知谁条件反射地大喊了一声,然而大家由于抢时间忙的太晚,个个累得不行,睡得也特别地香,开始还以为是余震,有的竟然没爬起来。要知道,这里每天还发生大大小小的余震不下20 起,早就习已为常了。可那么简单的工棚,如何抵挡这覆天盖地的大暴雨?没几分钟,大家就淋了个落汤鸡。地势低点的工棚,不一会更是成了“汪洋中的一条船”。怎么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家有的拿来雨衣,准备遮盖漏雨的工棚;有的找来铁铲等工器,挖沟排水。可是雨越下越大,一切都无济于事。夜很深了,衣服被子也湿了,见大家都无处藏身,官兵们只好撑起雨衣,相互依靠着等到天亮。大家在心里默默地叨念着,老天爷您行行好,快把大雨停了吧。

可雨还在下着,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暴雨和狂风的声音。这时,工棚里突然传来清晰的呼噜声。原来有位战士实在太困,一直站在那里撑雨衣,撑着撑着竟然就睡着了。大家一下子没有了睡意,纷纷感伤了起来。有的说,经历了这次几死一生的抗震救灾行动,真不知道以后还有什么困难自己克服不了。

“咔嚓??咔嚓??”不知谁一时兴起,突然抓起一台照相机拍了起来。他认真地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留个纪念!”

感动:大校与士兵

在方圆几公里的现场,军人无疑是当地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而匆匆来回的上校大校,甚至少将中将,就是这道风景上最好的点缀。可让人感动的是,在这里将校和士兵,吃着同样的干粮,睡着同样的工棚,操着同样的心,甚至干着同样的活。

5月14日,江西消防抗震救援突击队连夜徒步急行军60余公里,勇闯“死亡之路”前往重灾区??阿坝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深夜12时40分,官兵到达一处山崖下,300多米的一段路面全部是滚石及泥石流,而脚下就是滚滚而去的岷江水。官兵们带着重装备竭力向前,突然一阵强烈余震到来,乱石正巧飞快地从两位指挥员的朵边飞过。为首的,正是两位大校??总队副总队长杜涛、参谋长宋学泉。

是啊!他们的感动又何止在这里?副总队长杜涛是有着37年兵龄的老领导,一路上他都背着自己的背包步行,战士们抢着帮他也不肯;在一次次抢险战斗中,他也一直靠前指挥。他说:“自己参加这种抢险战斗越来越少了,这是我从军以来最保贵的经历,我怎能轻易放弃?”参谋长宋学泉刚刚上任,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份艰难的答卷。急行军时,他也自己背着背包,并一直断后;在一个个战斗现场,他更是与官兵一起研究救援方案,抵近现场指挥。

还有那些上校中校,又有谁后退过一步?宜春支队支队长黎学军是“九江地震”抢震救援战斗的功臣,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抗震救援战斗。在救援现场,他一直率领部队上一线、打头阵。还有南昌支队副支队长蔡卫国,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特勤”,他也始终和战士们并肩战斗,无怨无悔。

“这时住院,就是逃兵!”

中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记者赵九骁 实习记者闫岩 通讯员 杨宇彪) “你们放心好了,我没事。这时住院,就是逃兵!我不会住院的,不然,怎么配为消防兵!” 株洲市特勤消防中队的邹超峰和他父母没说上几句话,就重重地把电话挂了,随即背起背包踏上了赴川抗震救灾的征途。

5月14日零时,公安部消防局下达了关于调派第二批力量赴四川省参加地震灾害救援的命令,要求湖南总队迅速集结150人,按照公安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跨区域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赶赴四川。总队立即发出命令,抽调总队机关、教导大队、总队医院和长沙、湘潭、株洲及衡阳支队官兵共150人前往四川。邹超峰和其他战友一样,等候这个命令已经有好几十个小时了。接到命令的所有官兵都决心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战斗,因为到抗震救灾一线,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群众,刻不容缓拯救同胞生命,竭尽全力减少灾害损失,是兑现 “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庄重承诺、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作用的关键时候,也是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贡献、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的时候。

在这最危急时刻,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作为一名消防兵,参与抢救灾区同胞生命和财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如此,邹超峰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抗震救灾战斗。临行前,他给父母匆匆打了一个电话。

邹超峰的父母接到他准备赴川的电话,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他曾经参加支队组织的强化训练,身患感冒未引起重视,导致突然昏迷。经医生诊断,是由于感冒和强度训练,引发了病毒性心肌炎。今年五月初,他又到特勤队参加了“三能”竞赛强化训练,出现了胸闷、发热、疲乏等症状,医生一再强调,必须立即住院治疗,且不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否则会引起心脏弥漫性扩大,心力衰竭、心率失常,以致发生反复晕厥,甚至猝死。在医生的建议下,他立即写好请假条,准备5月中旬住院接受治疗,并给家里打了电话,也希望父母亲在他住院期间过来看看他,免得他们担心。但是,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于是,他把病假条丢进了废纸篓,毅然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

父母亲得知他病情的危险性和抗震救灾的劳动强度,提出坚决反对意见,但面对倔强的儿子,父母亲几分无奈,只好默默祝愿他圆满完成任务、早日归来。

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卢世璧院士

中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 一位几近耄耋之年的老者,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
“天职所在,职责所在”,是他的座右铭。

他就是卢世璧,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医50年,四次踏上抗灾征途

已是79岁高龄的卢世璧院士,从医正好50年。在50年的医者生涯中,这已是他第四次踏上抗震救灾的征途。

1966年邢台大地震,卢世璧正在北京的家里休假。医生的使命感催促他立刻停止休假,返回医院,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向家人告个别,就和医疗队开赴邢台救灾前线,这一去就是半年。

1975年辽宁营口大地震,卢世璧又一次冲在前面。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他带领20余名医护人员于当天出发,晚上抵达营口。他带领的医疗队在震区一直工作了两个月。

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卢世璧来说也是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员被转移到北京,光骨科收治的严重骨折伤员就达100多人。卢世璧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手术,仅在一个星期内,就将伤员全部处理完毕……

这次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得知这一消息,卢世璧立即向院党委表达了要到一线去的强烈愿望。院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一线又非常艰苦,劝他留在北京指导救治;女儿也劝他,“爸,您一把年纪了,就别去一线了。”卢世璧说:“我参加了三次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工作,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这个时候,我不去谁去。”

就这样,从他接到出发命令到赶赴机场,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他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中最年长的队员……

老骥伏枥,在一线指挥若定

卢世璧随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抵达成都进驻成都军区总医院时,已经是5月14日晚上11时30分,第二天早上不到8时,人们就看到了这位79岁老院士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

卢世璧一刻不停地对伤员分类分级。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的专家们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所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对成都军区总医院的每一名地震伤员进行筛查,从而确定病情的轻重缓急和伤情类型。

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权毅每天都要跟随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进行查房、会诊,他对卢世璧院士给予他们的帮助感受至深:“一个下肢被砸伤的患者被送到了医院,当时我们在考虑是否截肢以保住患者的生命,卢院士他们会诊后认为还没有到截肢的程度,并提供了科学的治疗方案,不仅为患者保住了生命,还保全了患者的双腿。”

5月16日15时左右,一名地震幸存者被成功救出,送往位于北川的42医院医疗所。医疗所在抢救过程中遇到难题,紧急求助卢世璧院士。卢世璧接到会诊请求,已是下午的5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但二话不说,和另一位院士立即前往位于成都军区联勤部的野战医疗远程会诊车。

20分钟的会诊结束了,这位老人没有顾上喝一口水,就又乘车返回了成都军区总医院,因为那里还有1000多名伤者在等着……

医术高超,大力提倡科学救治

5月17日下午4时,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交流中心被医护人员挤得水泄不通,讲台上的卢世璧正在为他们作有关地震伤救治专业知识的讲座。

他从本次地震的特点入手,结合自己曾经参加地震医疗救援经验和目前已接触的伤员情况,从抢救、检查和治疗3个过程讲解了救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应避免的误区:

――抢救,一般的救援人员看到有大量出血的肯定是先救,而看到无外伤伤口,平静的躺在路边的人则认为问题不大,其实恰恰相反,对于那些无外伤伤口、少有骨折、神志清醒、能吃能喝的伤员要特别注意仔细检查后,优先护送。

――检查,要特别注意对于局部肢体肿胀的观察,重视肢体肌肉丰富处的张力检查,定期进行触诊检查张力,并测量记录肢体最粗处周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肌肉组织间的压力测量。他特别强调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并不说明肌肉无缺血。

――治疗,苍白、无脉、麻木、麻痹等晚期体征常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对这类病人要及早紧急处理,一旦等到典型症状出现则无法挽救。

仁者行医,让群众感到康复的希望

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79岁的卢世璧正是这样一位行医的仁者。

曾是一名前列腺癌患者的卢世璧,在抗震一线每天都要诊疗100多名病人。一位9岁的小女孩在地震中被砸伤了右脚踝,血水伴着脓水直流。卢世璧在查房时亲自为小姑娘擦拭伤口,并鼓励她要坚强。女孩的母亲深受感动:“谢谢您,解放军的老专家。”

5月16日,20岁的绵竹市遵道镇翔符村的杜家猛躺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骨科的病床上,他右尺骨鹰嘴及桡骨小头撕脱性骨折。下午4时,几位白发苍苍的教授来到了他的病床前,后面跟着许多年轻的医生,教授们不时地拿起他的片子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询问他的感觉。最终确诊并制定了手术方案。专家们走后,杜家猛和父亲才知道原来这些教授是从北京赶来的解放军总医院的高级专家,为首的就是我国骨科界的泰斗――卢世璧院士。

杜家猛的父亲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因为这个普通的农村汉子没想到专家会这么快就出现在儿子的病床前,并且如此细致地为儿子看病。他深深地为卢世璧鞠了一躬说:“您来了,我的儿子就有救了。”

像杜家猛这样在地震中受伤的患者,成都军区总医院已经收治了1000余人。很多患者听说卢世璧院士在这里,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