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如题所述

1. 昆曲
昆曲,亦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唱腔艺术对中国近代诸多戏剧,如川剧、京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昆曲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元素,这些同样是培养京剧演员的基础。昆腔及其角色结构(旦、丑、生等)亦为其他剧种所效仿。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美的曲调,演奏技法精湛,独特的记谱法使得大量乐谱得以口头传承。古琴拥有七根弦和十三个徽,演奏者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能够演绎四个八度的音乐。作为独奏乐器,古琴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古琴艺术不仅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的独奏形式,还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指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并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广为流传。这一艺术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是大型综合艺术的代表。2005年11月25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中国政府报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4. 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并在13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至今,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在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长调在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以及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其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蒙古族长调传递了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深刻感悟,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