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正史中,赵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无论是武艺或者人品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能力上不比关羽张飞差,而且低调忠实,不搞朋党。整体而言,赵云在武艺、人品等诸多方面,造就的就是一个正义的形象。不仅是因为影视剧的表现,史书中也是这个形象。综合概括就是,武艺超群,恪尽职守,蜀之良将。

一、关于武艺:

赵云的武艺自然是没得说的,先是单骑救主: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赵云传》

而后在北山孤军援友,空寨退敌,成为刘备在汉中之战史籍记载的唯一战绩:

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类似的记载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赵云别传》的内容,还有其他后汉史中也有出现,其中简略者称赵云击曹操而败之,夸张者称赵云大败曹军。北宋司马光一严谨著称,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对史料应该是做过很谨慎的遴选和考据的,然后保留了赵云冲阵退军,再空营退敌的内容,但是删去了《赵云别传》中称赵云重入敌阵救援张著的内容,同时也严谨的回避了赵云破曹斩获的规模。但无论如何,我们能从司马光的笔下,看到一个勇猛善战,武艺高强的形象。

二、关于人品

刘备也非常信任赵云,比如让他在袁绍处秘密征兵,让他制约孙夫人。在当阳长板,刘备打败仗时,是多么狼狈,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有人说赵云投魏刘备不信,果然赵云是去救少主和夫人了。从这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非常放心的,坚决不相信赵云会丢下他。这份信任就是对赵云人品的最好证明,当然赵云也用危难之中的行动证明了刘备没有看错人。所以,后面也能看到,刘备经常交给他办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赵云其人又低调谨慎,事情做得也很漂亮,又能顾全大局。

或谓备:“赵云已北走。”备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对主忠,对国正,对友义,对军信,可谓人品无过,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赵云别传》

先是,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赵云别传》

总结:

赵云是个比较低调的人,在影视剧中可能有部分夸张的地方,但总体来说,他是个忠心耿耿,低调又又实力的良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9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赵云之于刘备和蜀汉朝廷,是一个立下了不世之功的元勋重臣。但在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论武勇功业,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并不算其中的顶尖人物。赵云因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很少独当一面,功业自然不那么显赫。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只给了赵云一个“强挚壮猛,并作爪牙”的一般性评价而已。然而,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非凡的优秀品格。


其一,淡泊名利

赵云一生淡泊功名、不为利动。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为此,刘备论功行赏,犒劳三军。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各得到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的丰厚赏赐。

早年追随刘备、两保弱主、屡立殊勋的赵云却不在此褒奖之例。赵云却泰然自若,满不在乎。但是,当有人提出将城内屋舍、城外园田、桑田等也分赐给有功将士时,赵云提出了严重的反对意见: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赵云认为,在国与家的问题上,应“先国后家”;认为国家应以民为重,以农为本。认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赵云这番仁而爱民之议,是儒家学说“仁政”的核心。在他身上,看不到一般士大夫们追求功名的思想。

其二,忠直敢谏

刘备称帝不久,关羽失荆州。刘备决定为关羽报仇,发动伐吴之战,当时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满朝文武,或因昧于对形势的判断,或因慑于盛怒中的刘备,大多数噤若寒蝉,缄口不言。

只有益州学士秦宓向刘备“陈天时必不利”,结果被打入牢狱。在这种极为沉默的时刻,赵云冒着下狱的危险,谏阻刘备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在蜀汉集团的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能直言劝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不徇私情

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惇。此战中,赵云俘获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来是“少小相知”的同乡,但赵云却说:

“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

不是私自卖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个人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称赞。

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赤壁战后,孙权之妹嫁给刘备。婚后的刘夫人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骄豪”难制,在“家事”难理的背景下,刘备“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别委任赵云以“掌内事”。

赵云不仅是叱咤风云的战将,也是得预刘备私事的“家臣”。于公于私刘备均对赵云寄予厚望,赵云也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识知大体

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两次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又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

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

“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人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

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可见其胸襟开阔,识大体。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

赵云一生功勋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才识、精神,不亚于号称“万人之敌”的张翼德;他凛然辞婚,不事女色,连关云长也只能望其项背;他设计“空营计”,体国恤民,临危执言,使一代诸葛亮也称善再三。

第2个回答  2020-07-09

初出茅庐,独具慧眼

· 《三国志.赵云传》: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大家都知道,赵云是河北人,当时的河北在袁绍统治之下,可赵云却率领跟他一起的义兵投靠公孙瓒,能作为常山郡义军的首领其实足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此时的河北袁绍还是天下楷模袁本初,可赵子龙却能提前得知袁绍不是明主,而此时的公孙瓒还是颇有美名的白马将军。赵云前去投靠,被公孙瓒嘲弄却不卑不亢,这天下这么乱,到底谁是明主现在还看不出来,你们俩我并没有看不起谁,我只是寻找仁政所在,过来看看。

这下子公孙瓒自讨没趣,这倒是足以解释他为何没有重用赵云了。后来与刘备相遇,才找到了心中的民主,事实上也的确找对了,刘备一辈子都是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曹操孙权屠过城,但刘备没有,这种东西说是仁义也好装的也罢,其实装一辈子和真的又有什么区别?

因为兄长辞世,离开了公孙瓒,不过我觉得这半真半假吧,知道公孙瓒的为人,提前走人,这次又被他猜对了,昔日英明神武的纯民族主义者白马将军公孙瓒已经变的稀里糊涂了,居然造了和董卓的"郿坞"相同性质的"易京楼"。

不得不又一次感叹东汉末年这群枭雄的尿性,正常的时候一个个英明神武的就像天选之子,可等到历史脉络在他们手上的时候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手握三州之地压着袁绍打的公孙瓒,要知道袁绍四世三公,公孙瓒可没啥背景;一个人压制天下诸侯的董卓;为了小儿子生病放弃大好良机的袁绍;乃至于后面的曹操刘备都是如此。这真的让老柳怀疑历史有自我修正功能了。

长坂救主,地位殊荣

·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 《三国志.二主妃子传》: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於当阳长阪,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於难。

· 《三国志.先主传》: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这段记载信息量就非常大了,众所周知,曹操麾下有精锐骑兵虎豹骑,缺一人就从其他骑兵部队的百夫长补上,在冷兵器时代,一个骑兵比五个步兵还值钱,更何况是百夫长级别的骑兵?虎豹骑由曹纯曹休二人统领,加上曹纯在长坂坡俘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那这五千精骑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吧。但是先主传和赵云传及甘夫人传记载就有点意思了。

逃跑的时候关羽正在去江夏搬救兵,所以只提到了和赵云、张飞、诸葛亮一起逃跑,但甘夫人传和赵云传却记载保护刘禅及甘夫人皆得以免难,那个时代女子不可能骑马一起跑的,那最大的可能便是赵云和刘备等人跑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之后又回身去救了阿斗和甘夫人。自古功高莫过于救主,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了,要是没继承人了手下能不着急?

果然,此次事了,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这个"牙门将军"和"牙门将"可不同,"牙门"是古代的一种防御公事,而"牙门将"的职责便是统领"牙门"里的士兵和对方交手,经常需要短兵相接,后面王平就担任过这个职位。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

《三国志.魏延传》: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三国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而"牙门将军"是刘备为赵云制定的一个特殊官职,就和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一样,品级虽小,权利却大,这个职位需要文武双全的将领担任,必要时统领刘备亲军作战,平时需要参谋军机,执行参谋长的职责,后面魏延入川有功,也被封为这个名号,而赵云则从牙门将军升到了翊军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翊军将军"这个名号也是刘备为赵云特别设立的,从品级来看,"翊军将军"似乎要低于"四征"、"四平"将军,但汉中之战时征西将军黄忠却需要赵云授予兵马,这就是特殊官职的重要性,正如《历代兵制》所记载的,军师将军诸葛亮,虽然品级不高,却主管全国军事。

统时选士,儒将之列。

《历代兵制》: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是时户籍,士民异号,往往充兵之家,已非民伍。然诸葛治军之法,师十二更下。张合之战,在者八万,去者愿留。亮卒后,士卒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见〈吕乂传〉)。由是蜀兵秏矣。"

再来看看赵云的"中护军",蜀汉兵制很简单,分为五军,前后左右中,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大家都知道,中护军的位置由翊军将军赵云兼任,这个位置在那时无比重要,可以任命选拔中级将领,并且在必要情况下,前后左右这些在外面的军队要受中军节制。司马懿便是以中护军的职位杀了曹爽,掌管了曹魏大权,晋朝建立之后,这个职位永远是司马家自己人担任。

这前后时间段里当过中护军的都有谁?周瑜、李严、夏侯玄、司马师、陈到等等,都是文武双全之辈,也是某一派系势力的代表人物。

《晋书》:"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魏略》:" 护军之官,总统诸将,主武官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

《季汉辅臣赞》: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赵云)、陈叔至(陈到)

这上面的典籍原文无不是在说明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三国成立之时,官员位置大同小异,但魏吴的"四征"大于"四镇""四平",而蜀汉则是"四镇"最大,其中又以东为贵,曹魏征东将军张辽、蜀汉镇东将军赵云,有自己的属官,可以开府治事的那种。

再有距离三国只有一百多年的陶弘景所注《古今刀剑录》记载,刘备曾用金牛山的铁矿,请大匠蒲元铸造了八把剑,自己一把,三个儿子一把,关张赵诸葛亮各一把,这明摆着把他当自己人,并且后来相当于关羽带有贬义的谥号,赵云完全是美谥,所以说赵云是保镖啊,不得重用啊,这些稀里糊涂的东西就不要讨论啦。

本期文章史料来源:

魏.陈寿《三国志》

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

魏.鱼豢(huan四声)《魏略》

第3个回答  2020-07-10
三国正史中,赵云出身卑微,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侍卫队长的角色,不争不抢,为人比较低调。
第4个回答  2020-07-10
赵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虽然他没有野史中描述得那么夸张,但也是一个英雄好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