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帮帮忙!急!

额,我弟要做有关"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手抄报,哪位帮忙查查资料?!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的含义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古代礼仪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饭桌上的礼仪
  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校园礼仪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公关礼仪
  公关礼仪是人们从事公关活动的行为规范。由于公关礼仪是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现代礼仪,因而它除了遵循人类共同应有的交往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礼仪的系统整体原则
  (二)公平对等原则
  (三)遵时守约原则
  (四)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原则
  (五)和谐适度原则
  (六)外事礼宾顺序原则
  (七)女士优先原则
  (八)差异性原则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六)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将上堂,声必扬。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七)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八)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九)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十)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十一)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二)称呼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