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为什么会在日俄战争中败给自己眼中的“蕞尔小邦”日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4

日俄开战前,俄国国内曾有人狂言:“扔帽子就能把他(日本)压倒”,这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认为日本是个“蕞尔小邦”,根本不是“伟大的”俄罗斯的对手。

这场战争可谓是“狗咬狗,一嘴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的地盘上开撕,结果是看不起对手的俄国被日本击败。

那么,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日本为什么敢动看似体量巨大的俄国?又是怎么获胜的?让我们回首一观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吧!

日俄战争

纵观 历史 上大大小小的战争,原因无他,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日俄战争自然也不例外。

同为世界列强,日俄双方都想在中国东北分一杯羹,当你觉得他分的多了,你就会心里不舒服,或者你压根就不想和他一起分,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日本的野心不可谓不大,并且很早就显露出来了。从奴隶制国家形成开始,日本的军国主义就逐渐崛起,吞并朝鲜和中国就成了日本的梦想。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成了资本主义强国,随着国力的急剧增长,日本急不可耐的实施其“ 大陆政策 ”,以改变其岛国的各种劣势。

从1874年开始,日本先侵台湾,再攻朝鲜,得到的战果是吞并了琉球,打开了朝鲜的大门,算是完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然而,俄国的一个动作却让日本认为其在中国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远东修筑铁路 ,这让日本产生了通过战争打败俄国的想法。

中日甲午一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辽东半岛也由此落入了日本手里,这下俄国有些坐不住了。

俄国自古侵略成性,早已把中国东北是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眼见自己的“囊中之物”进了日本的口袋,俄国主导了一出“ 三国干涉还辽 ”。

《马关条约》签订的当日,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提出交涉,要求日本势力退出辽东半岛。日本想通过与美英意三国协商来对抗,但遭到了拒绝,无奈只能妥协。

从这时起,日本和俄国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三国干涉还辽”

之后,俄国开始了在远东地区的肆意妄为,先是 修筑西伯利亚铁路,强迫中国把旅顺和大连租给他,把铁路延伸到这两个港口并向东直到鸭绿江边,又趁着清朝忙于镇压义和团,以“镇压骚乱,恢复秩序”为幌子,出兵20万侵略中国东北。

俄国对中国东北的大肆侵略显然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不利,在其他列强进行干预后,俄国明面上同意从中国东北撤兵,暗地里却搞小动作,企图以保护铁路的名义合法占领中国东北。另外,俄国扶持本国在朝鲜的势力,企图替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

对于俄国的狼子野心,日本自然看的一清二楚,这时的俄国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假想敌。

经过甲午海战后近十年的发展,日本各方面实力有了巨大提升 ,距离通过对俄国一战称霸远东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马关条约》签订场景

“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在中国的局势被彻底打破,俄国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实行军事独占,引起了其他列强(以英、日、美为主)的不满。

为应对此情况,日本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而美国一方面出于同情,一方面想借日本来遏制俄国在中国的势力扩张,也对日本表示支持。

至于其他列强,德国和俄国由来有复杂的矛盾,自然不会为俄作战,英日同盟,法国也不会为了俄国和英国敌对,这使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世界主要列强或是支持日本,或是基本采取中立,而没有一方表示支持俄国 ,在这非常利于自己的国际局势下,日本下定了对俄发动战争的决心。

发动战争前的1903年,日本就日俄双方在远东的利益分配对俄国提出交涉,但屡次交涉没有任何进展。

1904年,日本照会俄国表示不再谈判,并断绝外交关系。两天后,日本海军 不宣而战 ,突袭俄国在中国旅顺港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日军炮击旅顺要塞

1.俄国国内对对日战争的看法

在对日战争问题上,俄国国内意见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俄国最好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认为 应先采取妥协,等到西伯利亚铁路通车,战略物资能得到保障,远东的堡垒修筑完善时再对日决战 。

而另一派主张对日强硬,他们对日本非常轻视,认为日本这个“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是俄国的对手,“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以便制止革命”,他们认为 战争能为当下俄国的困局寻找出路。

对于俄国备战不足的问题,沙皇尼古拉二世心知肚明,但他却觉得“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认为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沙皇主张对日强硬,俄国国内因此掀起了战争热潮,到处叫嚣着“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声音,虽然俄国的战争准备进展非常缓慢。

2.日军积极攻取,俄军散漫自负

1904年2月6日,日军舰队开赴黄海,袭击停在 旅顺 和仁川的俄舰。

对于日俄谈判破裂的消息,俄军总督早已知晓,但没有命远东的俄军采取任何应变之策,在被袭击的前几个小时,俄军还完全处于麻痹状态,其舰队参谋还说:“战争打不起来”。

战争打响后,为了防止日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俄国加速向远东增兵,而日本最先制定的战争策略就是先夺取制海权,尽快登陆辽东半岛和朝鲜,速战速决歼灭辽东的俄军。

日军侦查骑兵

被日军袭击后,俄军新上任的太平洋分舰队司令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不幸在海上被日军所设的鱼雷炸死,后上任的俄军司令不再采取积极措施,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

为保住旅顺,沙皇政府继续派兵增援,增援部队在途中与日军遭遇而一败涂地,之后旅顺的俄军节节败退,直至龟缩在堡垒不出。俄军败退之快,连日军都没有想到

战争变成了日军的攻坚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决定放弃强攻,改为长久围困。

在攻占旅顺的同时,日军对 辽阳 沙河 的俄军发起进攻。

3.俄军指挥官指挥不利

由于俄军准备不足和指挥不利,日军最后用约10天的时间和较重的伤亡击退了俄军,进入辽阳。 辽阳会战结束时,俄军的大部分预备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

两军在沙河交战时,日落间谍在俄军军官的尸体上搜出了俄军的进攻计划,俄军丧失主动性,但日军也没占到太大便宜,双方各自撤回阵地,沙河之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防御战。

日本意识到,时间过的越久,俄军的增援部队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这对自己很不利,因此 日军做出调整,临阵换将 ,更擅长运用炮兵的将领上场,一天内就攻克了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也基本决定了旅顺战局的胜败。

随着 被俄军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德拉钦科将军被日军击毙 ,俄国很快签订了投降文书。

战争结束时,俄军损失了4.4万余人,而日军损失6万余人,俄军还剩余3万名多官兵。

日俄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在哪里?在于 制海权 ,这也是日本如此重视攻占旅顺的原因, 只要旅顺的俄国军舰还在,就可以切断日军补给,而俄军一旦从旅顺败退,其海上补给也将被切断 ,进而直接影响战争局势。

俄国在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沙皇也派其波罗的海舰队前往远东增援,但舰队从欧洲开到远东何其难,俄军舰队需从波罗的海南下,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继而北上才能到达远东,走过了半个地球的距离,路上严重消耗了精力。

俄军舰队到达远东时,日军舰队指挥官根据事前的对策,先放对方通过,很快就把俄国舰队击溃在 对马海峡

对马海战失败后,俄军再无一丝获胜的可能。

俄军增援舰队行驶路线

日俄战争,体量巨大的俄国败给小小的日本,原音不外乎三点:

1. 地理上 ,俄国腹地东欧距离远东战场过远,海上补给很难到位,而日本本土距离战场很近,这使俄国很难控制制海权,日军的补给显然比俄军容易的多。

2. 指挥能力差距 ,远东的俄军思维懒散,谈判失败后不采取任何应变策略,认为“打不起来”,被日本夺得了战争先机。除此,俄军的指挥不足在后续的争夺中也有所体现,而日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显然要比对方强得多。

3. 心理上 ,俄国藐视对手,骄兵必败。远东地区一直是俄国的次要战场,而俄军总参谋部却一直没有制定对日作战的统一计划。

俄国的陆军大臣还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我们只需要14天就能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我们击败日本所需兵力的三倍了,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合适。”

也算给了俄国一个惨重的教训,失败后的沙皇政府迅速被国内革命力量推翻了。

最后,日俄战争的 历史 对我们中国有什么教训呢?我想大概就是“ 自强不息 ”四个字了。绝不能让清朝这段他国在我们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而主人却以两国“均系友邦”为由保持“中立”的 历史 在中国的国土上重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