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字在做为姓氏时,到底读mou还是mu?中央台的主持人对此都有两种读法!哪位高人能给出权威答案?

如题所述

“牟”字在做为姓氏时,读:[ móu ]

一、读音[ móu ]的释义:

1、牟取:~利。

2、姓。

组词:牟利、牟取、牟国、牟撷、牟茂

二、读音[ mù ]的释义:

地名用字:~平(在山东)。中~(在河南)。

组词:架牟、弥牟、牟光、牟衫、牟食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牟,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  

白话版《说文解字》:牟,牛发出叫声。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像牛叫时声音和气息从口鼻中发出。 

三、相关组词:

1、顿牟[dùn mù] 

即琥珀。一说指玳瑁。

2、子牟[zǐ mù] 

即魏公子牟。

3、牟撷[móu xié] 

夺取。

4、牟茂[móu mào] 

祖籍南京上元县五枫村,原籍湖北荆州公安,曾任元末柳州城州卫宣慰史,明初追诰为荣禄大夫,正一品衔。

5、来牟[lái móu] 

也作来。古时大麦和小麦的统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不言而喻,我们的姓氏是来自大约4000年前的那个东夷小国---牟子国。而她的遗址,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与福山区交界处,隶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正是因为牟子国在其境内而得名。现如今,牟平区的牟读作“Mu”,而在这周围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数万名牟氏后人,也一直用当地方言自称姓“Mu”。
以本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肤浅理解,姓氏与地名的发音应该是同源的。所以,我认为,牟氏族人的姓氏应该读作“Mu”。
之所以会出现在普通话里牟字读“Mou”现象,本人认为,这与中国当今普通话标准的制订者的地域来源有关。据我对中国方言的研究,中国目前流行的普通话,主要是由来自四川(郭沫若)和来自江浙一带的众多著名学者,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规律为标准,大量吸收了吴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词汇而确定下来的。很显然,许多个别字的发音正是在吸收了江浙方言的标准之后被收入普通话词汇表的。据我与江浙一带牟氏族胞的交流经验得知,他们的方言就是把牟读作“Mou”的。所以,于是,普通话里的牟字发音被读作“Mou”就不奇怪了。……在当代官方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制订过程中,至少代表北方方言的势力,没有在牟字的发音上掌握话语权,因而将一个中古汉语的发音标定为了当今官方语言。

详见:

http://jingyi841122.spaces.live.com/Blog/cns!F5E4B46C32889CD!878.entry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9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原来我还是一个大姓家族的,呵呵。)
我的姓氏宗族是来源于第三个分支的,我的祖籍是在青海,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告诉我,家里做的食物比东北的细致很多,是因为祖上在明朝灭亡的时候,被清政府发放到边疆的,一起发放的人中有宫廷的厨师,把明代宫里的一些饮食习惯传承下来了。所以我从小就爱吃饭,因为奶奶爷爷做饭真的很好吃。
好啦,下面进入正题,背景为黄色的是对姓氏读音的证明,背景为红色的是说明我是那一分支的。

牟姓宗祠通用对联一、姓氏源流
牟(Móu)姓源出有三:(~~~~这里的读音先不算)
1、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省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名为姓,称牟氏。
2、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3、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陆终。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牟姓是发祥于今山东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牟姓一直以山东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并以此为中心,缓慢地向周边省份迁衍。战国时齐有大夫名牟辛,西汉有经学博士牟卿,东汉有乐安临济(今山东省济阳)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纡,还有北海安丘(今属山东)人、经学家牟长及其子牟麟。通过这些见诸史册的名人籍贯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汉代以前,山东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书章句》的牟长,因其对于《尚书》的辉煌贡献,为牟姓争取了应有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为研究《尚书》者奉为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军阀割据等政治纷争,使此际呈现出一种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会景象。偏安山东半岛的牟姓必然遭受冲击,颠沛流离,徙奔异乡势在必行。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阳郡、荥阳郡。表明此际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临汾、河南荥阳一带,牟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而且人口繁衍兴盛,社会地位尊贵。唐末僖宗李儇时,阉宦当权,灾旱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员盘剥沉重,终于导致王仙芝、黄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黄巢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狈逃亡入蜀,时陕、豫之牟姓有随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顺汉水南下,进入湖北。两宋之际,由于川地山关阻隔,交通闲塞,战火难至,故川地之牟姓发展较快。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进入当时的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献由隆州井研(今属四川省)徙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间以后,有冀、鲁、豫地之农民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约占全国汉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三、历史名人
牟长、牟纡: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牟融: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牟融: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牟谷:宋代画家。任画院祗侯,曾随使赴交阯(今越南),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画像,亦曾为宋太宗画像,后升任翰林待诏。
牟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龙水县尉,什邡知县,官至终朝郎知彭州。
牟及: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诗人。咸淳进士,任福州司户参军时,有惠政。宋亡后,隐居山林,并穿丧服终身。有《乐在稿》。
牟楷:台州黄岩人,元代隐士。以养母之故,拒绝出仕,学者称静正先生。有《九书辩异》、《河洛图书说》。
牟全:莱州栖霞铁口(今属山东省)人,元代将领。元军讨伐日本,其率领头船开道。后赐金牌,授管军千户,升武略将军。
牟完:浙江省黄岩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试得首选,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纪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礼家仪》。
牟伦:四川省叙州人,明代官吏。永乐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直谏犯上,被谪戍甘肃。工诗、能文。
牟俸:四川巴县人,明代官吏。景泰进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东救灾时,尽心竭力,活饥民无数。后在苏州打击土豪劣绅的掠夺,得罪权贵,被谪戍。
牟斌:明代官吏。由锦衣卫千户,擢指挥佥事。因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两次被罢官。
牟庭:山东栖霞人,清代考据家、数学家。贡生出身,考据精深。有《诗切》、《投壶算草》、《带纵和数立方算草》。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诬谄,降职使用,后又起为礼部尚书。曾参与修纂国史。有《存斋集》。其子牟郧亦为学者,著有《陵阳集》,其孙牟应龙亦为学者,人称祖孙三才人。
牟仲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宋代画家。善画猿獐猴鹿,画鸡亦有意趣。
牟大昌:台州黄岩人,宋末抗元英雄。响应文天祥的檄文,与侄牟天与起兵勤王。台州黄土岭一战,力战阵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荥阳郡:古荥阳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
2、堂号
牟姓的主要堂号有:“三弄堂”、“清风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
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联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等等,或追述本族历史上的辉煌,或撰诗以明志,颇能激励同姓人的奋进与向上。
另外,牟氏族胞的来源主要分为6个:
一是从山东半岛迁去的栖霞名宦公牟氏族胞及其后人;二是从烟台附近迁去的古牟子国牟氏后裔;三是历史上尤其是明代被发配去的朝廷中失势的牟姓官员及其后裔;四是建国后转业留居当地的由内地从军的牟氏族人;五是历史上个别迁居朝鲜并入籍的牟姓族胞,日据朝鲜后迁居中国东北;六是历史上因为战争原因被满族掳掠到东北的牟氏族人,后来逐渐汇入满族。

关于牟子国,牟子国东迁(烟台福山?)的具体时间,史料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可能在齐国东征灭莱国时(再破国?)。
莱国的故都位于今龙口市东南50里的归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一直被齐国视为强敌,公元前567年,被齐灵公所灭。齐国的疆土从此东扩到胶东半岛,牟子国才(从莱芜?)迁徒到此。
东迁至烟台福山,重建牟子国,国土面积30万,平方米。
烟台福山的牟子国消失后,其国都城内仍有人居住,至清代中期,才人去城塌,逐渐荒芜。

莱芜牟子国城遗址:位于莱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66米,宽443米。城墙用土务筑而成,原高约8米,顶宽约3-5米。现仅存东北角一段残墙基,高约2米,上宽1-2米。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呈现西周至汉代的文化特征。此城约始建于西周,是牟子国的都城。汉置牟县,隋代废,后成为牟城寨,民国时逐渐损坏。

以下是针对一个同族人氏的分析的引用:
“关于姓氏的读法,本人是山东栖霞名宦公牟氏后裔,来自烟台
自从会查字典之后,我就一直在为自己的姓氏究竟该如何读而困惑,这困惑无非来自有来自方言的“Mu”和来自字典的“Mou”两个答案。上大学之后,我开始了关于这个答案的寻求过程。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着以国为姓的传统的民族,我们在探讨自己的姓氏时,不妨先探讨我们的姓氏从何而来。不言而喻,我们的姓氏是来自大约4000年前的那个东夷小国---牟子国。而她的遗址,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与福山区交界处,隶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正是因为牟子国在其境内而得名。现如今,牟平区的牟读作“Mu”,而在这周围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数万名牟氏后人,也一直用当地方言自称姓“Mu”。
以本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肤浅理解,姓氏与地名的发音应该是同源的。所以,我认为,牟氏族人的姓氏应该读作“Mu”。
之所以会出现在普通话里牟字读“Mou”现象,本人认为,这与中国当今普通话标准的制订者的地域来源有关。据我对中国方言的研究,中国目前流行的普通话,主要是由来自四川(郭沫若)和来自江浙一带的众多著名学者,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规律为标准,大量吸收了吴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词汇而确定下来的。很显然,许多个别字的发音正是在吸收了江浙方言的标准之后被收入普通话词汇表的。据我与江浙一带牟氏族胞的交流经验得知,他们的方言就是把牟读作“Mou”的。所以,于是,普通话里的牟字发音被读作“Mou”就不奇怪了。
其实,读Mu和读Mou,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讲都是对的。这是中国官方语言流变的一个结果,以我自己的分析,吴方言形成的历史较早,大约是唐宋时期,相对稳定到现在,属于中古汉语;而以四川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则是明代之后的官方语言的代表,因为四川不像中原地区这样语言发展较快,因而更多地保留了当时的发音规律和特征,属于近代汉语。据我所知,整个西南官话区内,“牟”字一律是读作Mu。这与同样大量保留了明代官话特征的胶东话,可谓是一脉相承。不够幸运的是,在当代官方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制订过程中,至少代表北方方言的势力,没有在牟字的发音上掌握话语权,因而将一个中古汉语的发音标定为了当今官方语言。

参考资料:http://bbs.zjol.com.cn/viewthread.php?tid=1042937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牟”字在做为姓氏时,到底读mou还是mu?中央台的主持人对此都有两种读法!哪位高人能给出权威答案?

两种读法都对。

牟姓。
1.mù 分布于陕西,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福建,山东等地区。
2.mú 为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方言发音,同“mù”
3.mū 分布于东北三省。
4.móu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因为全国不同地区发音标准的差异和历史原因,形成了以上4种不同的发音。
第3个回答  2019-12-24
不言而喻,我们的姓氏是来自大约4000年前的那个东夷小国---牟子国。而她的遗址,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与福山区交界处,隶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正是因为牟子国在其境内而得名。现如今,牟平区的牟读作“Mu”,而在这周围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数万名牟氏后人,也一直用当地方言自称姓“Mu”。
以本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肤浅理解,姓氏与地名的发音应该是同源的。所以,我认为,牟氏族人的姓氏应该读作“Mu”。
之所以会出现在普通话里牟字读“Mou”现象,本人认为,这与中国当今普通话标准的制订者的地域来源有关。据我对中国方言的研究,中国目前流行的普通话,主要是由来自四川(郭沫若)和来自江浙一带的众多著名学者,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话发音规律为标准,大量吸收了吴方言和西南官话的词汇而确定下来的。很显然,许多个别字的发音正是在吸收了江浙方言的标准之后被收入普通话词汇表的。据我与江浙一带牟氏族胞的交流经验得知,他们的方言就是把牟读作“Mou”的。所以,
第4个回答  2008-08-24
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9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

牟作为姓氏应该读mù,不可以读作móu.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