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浮世轻盈亦为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9
“生命是一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十九岁时,张爱玲以对人生百态惊人的洞察力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同时张爱玲的一生,也应全这句话。

连连写下《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刻画人物艺术形式之外,总体作品大部分的篇章都隐隐有一些情感主旋律——“哀凉”,在她的小说中,少有以喜悦为谢幕的作品。

就连以皆大欢喜之局结尾的《倾城之恋》,仔细品读也是令人隐隐作痛,故事结尾处,范柳原与白流苏因香港沦陷,这场炮火轰炸成全了他们的感情,用范柳原的话说“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从结局来看,白流苏赢了,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结局,仔细想想范柳原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安稳,这样的结局应该是圆满的,看似皆大欢喜。 可细细一想,这样的结局却是由外在的力量催化而成,不免有一些遗憾和悲哀。转而再想,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那些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有几个是圆满结局的,成与不成最终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就像结尾说的“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其实与她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翻来她的人生履历,1920年生于上海,父亲张志祈母亲黄素琼,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但殷实丰满的家庭背景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她的母亲黄素琼是那个觉醒时代里的新女性,作为新时代女性,她们身上便有激情、蓬勃的冲劲。而她的父亲却是个固执的守旧主义者,两个观念完全冲突的人结合也不过是旧时代婚姻媒妁之言。黄素琼对于张爱玲,其实全然并不挂心,她的一生钟于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张爱玲的童年是没有母爱参与的。

关于她与母亲黄逸帆,这又是一种很令人揪心的过往。她俩的相处是与我们想象的母女情不同的,她们之间只在于一些细小的关爱。又或许是羞于表达,两人心理隔阂增大,以至于矛盾无法解决。张爱玲的性格里多和母亲相像,都有那么一份绝情。但这绝情又带着柔软,张爱玲成名后,给了母亲两根金条。母亲泪流满面,哀戚至极:“就算我让你不好过,你也不必对我这样!”此后,母女再也没见过面。

1957年,母亲病重,写信请她来见最后一面,然而张爱玲没来,只是随信寄了100美元。初次了解,我其实很理解为什么张如此绝情,因为在她内心,她是不认可这份母女情的,黄逸帆也不配去作为母亲的身份被她称呼。但二人细软之处在于,暮年时母亲黄逸帆病逝,而在她皮夹子里封存着张爱玲小时候的照片,张爱玲于1944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特意要求把封面做成蓝色。而黄逸梵最喜欢的颜色,就是孔雀蓝。

彼此牵挂,却彼此伤害着,只有后世人为她们的柔软所动容。张爱玲在《恰到好处的幸福》里说:“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的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用这句话形容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正好。

在我内心深处,很敬重张的冷漠、对人世自持的悲剧意识,似乎一切都是荒诞而不具备期望的。但就像她在《倾城之恋》中留下过这句“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是的,把这句话放在如今每个人身上,都是恰当的。

张爱玲的一生,心都没有归宿的,她便是她自己的归宿。世人都知道她与胡兰成的爱情是以悲剧收尾的,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胡兰成与张爱玲之间,也算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胡兰成通过杂志《天地》读到张爱玲的《封锁》,喜不自胜。于是他通过向苏青反响,又得到了张的照片,越发对她喜爱,最后通过对苏青的恳求,得到了张的住址,两个人便相遇了。胡兰成在与张爱玲陷入爱情后,便结束了自己现有的婚姻与张爱玲相守在一起。可悲的是胡兰成一生不禁做了伪政府的汉奸,更风流成性,一生结婚次数竟达8次之多,在其逃避抓捕南下后与一女不轨,张爱玲知道后对其失望至极,但仍拿出稿费资助,后二人彻底分手。

再聊到张的友情史,那是张一生不可多得的纯粹感情,与炎樱之间,多是少女时期的交心。二人年少时同进同出,亲密无间地看电影、逛街、买零食,谈学业、聊服装,互相交换少女心事。之后几年,张爱玲写书,炎樱帮她画插画、拍摄照片。张爱玲不善言辞,每逢公众场合,她总要拉上炎樱。直到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依然是炎樱陪着她为她做证婚人,但之后这份友谊却因为彼此的性格矛盾而潦草结束了。

回头看,张爱玲这一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结局都不能算得上圆满。看完她一生的经历,也有一些唏嘘。也正是这样一个平时不擅与公众沟通的才女,内心是多么细腻敏感,所以读她作品时,才觉得有一些感同身受的东西。张爱玲心田里有一片希冀的地方,哪怕小说情节以致悲凉,但我们依然能从悲凉中读出人的希望与勇敢。

近期读到《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有一个情节,讲的是主人公振保多年后在公交车上遇到了自己许久未见的红玫瑰娇蕊,她已是一种中年人的俗艳了。振保一如惯常的问了一句

“:怎样?你好吗?

娇蕊回答他

“:很好”

他继续问娇蕊

“:那姓朱的,你爱他吗?”

娇蕊道“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

这一段的确很受人感动,即使自己受到了辜负,但内心却对爱没有任何的惧怕。也是现在的人身上所缺乏的一样东西。

这或许就是作者她自己吧,又或许不是,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看小说,也正是从小说中看自己。张爱玲的这番洒脱中带着悲凉的写作风格,既让人心疼,也让人心生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