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常识之表演形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戏曲的表演丰富多彩,大体有如下特征:(1)高度的技术性。

无论是手、眼、身、法、步,还是毯子功、靶子功,以及演唱或念白,均非一日之寒,皆深见其功。任何一个演员,不经过刻苦的训练,均不可登台表演。

(2)严格的程式性。中国戏曲艺术在长期的磨砺与创造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如曲牌的连接、板式的运用,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表演样式,走边、趟马、整冠、起霸、出将、入相等等,针对一套相应的程式。(3)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

中国戏曲十分独到的特点之一即为熔歌、舞、剧为一炉。这种综合,是直接通过演员的表演而得以实现的。

即,通过演员歌与舞的演示完成剧中人物的塑造、感情的交流,以及剧本所提示的各项戏剧任务。(4)生活基础上的夸张性。

世界上没有哪一门艺术不存在夸张的成分或性质,然而,中国戏曲艺术表演的夸张,却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戏曲的动作,无不是经过了研磨、美化,是舞蹈化、夸张化的表现,例如手指的夸张。

旦角的兰花指,食指极度反翘,中指与大指成圆形,无名指半弯曲,小指亦反翘。这种将正常状态下的手指形态严重变形的做法,就形成了戏曲表演艺术中手势的夸张。

这种夸张手法,定型了性格化后的旦角手形。如,出手指向右前方时,必须先使右手自上向左绕到平左肩的地方,眼神同时紧随手指,兰花手形在额前快速弹绕一圈,然后右手才从左肩处指向右前方。

这个动作既美而且还是舞蹈化了的夸张行动。再如,剧中角色发怒时的吹胡子,焦急时的摔动一绺长发,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绪……甩出不同形态的水袖等等,都是夸张的表现。

(5)简约凝练的虚拟性。这是由民间歌舞与说唱表演加工提高了的戏曲表演特征。

舞台上什么都没有,或者只有一桌两椅,在通过演员的虚拟性表演之后,表演者与观看者同时达成了舞台上应有尽有的默契,演员表演十分逼真,观众毫无半点置疑。舞台上,手持一根马鞭,手摇、脚跨、转身,即为上马;前后各一轿夫,中间一位乘客,三人按照节律晃悠,即为坐轿……这些皆是美化了的、而且是得到观众与演员共同默认后的虚拟动作。

(6)重点突出的集中简洁性。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该长的时候,不惜浓墨重彩,着力刻画;该短的时候,敢于大胆舍弃,一笔带过。例如,现代京剧《杜鹃山》中杜妈妈如何被捕,雷刚如何下山……这些情节均未细表,而是单在柯湘闻讯后的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不惜重彩,为柯湘设计了一个长大的核心唱段,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足展示了京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演员造诣。

此即现代京剧《杜鹃山》经典唱段“乱云飞”。(7)表现手法的多彩多样性。

中国戏曲是一门说、唱、舞、打、表兼而有之的艺术,与此同时,戏曲众多的剧目中又有许多各有侧重的戏码。如《三岔口》重打、《捉放曹》重唱、《推车》重舞、《葛麻》重说、《宇宙锋》唱做并重等等,多彩多样。
2.戏曲常识和表演
京剧: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 *** )、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