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近3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快!!!!!!!
急!!!!!!!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前,处于湘楚要地的长沙与全国一样,几经荣辱,几度兴衰,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剥削,加之长期的战争创伤,旧中国的长沙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呈现出设施残缺,房屋破烂,百业凋零,市场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景况,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解放初期的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仅为2.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89元。新中国成立55年来,长沙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之后,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并逐步改善了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从此长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继出现,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2—196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3%,1965—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5.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从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定,并在调整所有制结构、改革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份占主导到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重大转变,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增长不断加快,1978—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0%,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0元增加到2003年的15527元;在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思路下,全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1978年的33.3:44.2:22.5调整为2003年的8.9:42.4:48.7,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全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今的长沙,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多引擎拉动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近三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大干三年,通过加快“三化”进程、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十大标志性工程的龙头作用等举措,长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全面实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29.49亿元,2000—2003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9%;200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95.79亿元,同比增长14.8%,经济增长呈现出强劲势头。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前,长沙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1.70亿元。经过50多年的建设,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呈现恢复性增长,种植业形成了粮食、蔬菜、花卉、烤烟、药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畜牧业突破以生猪为主的单一格局,呈现出多品种快速发展的态势;养殖业名优特品种逐年增加,“公司+农户”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已成雏形;休闲、观光农业正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7.16亿元,1978—2003年平均增长5.0%;2004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78亿元,同比增长5.2%。
2、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稳步加快。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沙工业以手工业为主、技术落后,企业寥寥无几、100人以上的工厂仅有7家,部门残缺不全、分布极不合理,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0.58亿元。经过55年的建设,长沙工业已成为湖南的重要工业基地,形成了以轻纺、机械、电子、食品、家电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尤其是在“兴工强市”战略指导下,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工业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标志性工程作用凸现,涌现出了LG、远大、中联、三一、梦洁、长烟、浦沅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特别是在规模以上工业的强力拉动下,自1997年来我市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803.50亿元,1978—2003年平均增长13.6%,其中2000—2003年平均增长15.1%;200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465.01亿元,同比增长23.7%。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33.93亿元,2000—2003年平均增长23.3%;2004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6.71亿元,同比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快速提高,已由2000年上半年的20.4%提高到目前的42.8%。

3、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长沙投资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结构畸形、公用设施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 195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05亿元,到1978年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也只有20.38亿元,这一时期投资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在投资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迅速提高,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并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以经营城市为依托,突出以路网、桥梁、市场和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94.97亿元,1978—2003年平均增长23.2%,其中2000—2003年平均增长34.9%。1997—2003年是长沙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7年间完成全社会投资 1777亿元,占建国以来全市投资总额的76.0%;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84.5亿元,占建国以来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81.7 %。2004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70.94亿元,同比增长37.1%。

4、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流通体系日趋完善。长沙自古以来商贸发达,商贾云集,是全国最早的“四大米市”之一,素为江南商品集散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沙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9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商业迅速崛起,曾以“五虎闹长沙”而闻名于全国商界。特别是近几年来,长沙商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优势产业,商业布局日趋优化,市场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火车站、袁家岭、五一广场、荣湾镇、东塘等商业中心。随着商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等国际商业巨头纷纷抢滩长沙市场,家润多、新一佳等连锁超市迅速发展,黄兴南路步行街等特色街市蓬勃兴起,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以连锁超市经营为特征、以会展经济为亮点、以国际商业巨头进驻为潮流的三大趋势,极大地推动了长沙消费品市场的全新发展,长沙作为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已更加凸现。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52.00亿元,1978—2003年平均增长17.7%;2004年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3.00亿元,增长16.0%。

5、交通运输生产快速增长,邮政通信事业突飞猛进。长沙是连接华中、华南的交通枢纽,铁路有京广复线贯穿南北,浙赣、湘黔线连接东西;内河航运便利,湘江北入洞庭湖,湘、资、沅、澧四大水系连接一起,并与长江流域各省相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公路快速发展,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形式的立体交通网络。2003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10632万吨,2000—2003年平均增长21.6%;2004年上半年全市货物运输量达5301万吨,同比增长4.8%。2003年全市旅客运输量达10609万人,2000—2003年平均增长5.4%;2004年上半年全市旅客运输量达5517.61万人,同比增长12.8%。近年来,邮电通信设施明显改善,长沙是全国第一个开通无线寻呼台的城市,是全国九个实现市内电讯全数字化的城市,是全国最先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市话通信网的城市,全市已建成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多媒体综合通信等为主体的现代化通信网络,200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54.67亿元,2000—2003年平均增长16.0%;2004年上半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21.30亿元,同比增长9.0%。

6、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对外贸易不断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开放城市。自1994年外贸进出口业务下放地方以来,长沙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1998年在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巨大冲击下,市外贸归口管理企业实行全行业扭亏为盈,。特别是近几年来,长沙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总体趋好,出口主体向多级化发展,形成了集体及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之势;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份额逐年攀升,出口国家和地区由1998年的71个扩大到2003年的149个,出口产品结构日趋优化。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0.44亿美元,1997—2003年平均增长8.3%,2004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6.3%。随着长沙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利用外资项目122个,比1997年增加40个;实际利用外资达5.02亿美元,1978—2003年平均增长9.5%。2004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91亿美元,同比增长76.8%。

随着长沙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长沙依托其各方优势,不仅在全省的引领地位日益显现,而且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1993年国家统计局首届综合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对全国500多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估,长沙列居第19位,进入全国综合实力一类城市;2001年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年我国地级城市综合实力比较研究》课题调研报告显示,长沙在全国265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位中位居第12位,比1996年的排位提前7位。2003年长沙经济总量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21位,比2002年提升1位,排位在1999年超过昆明之后又于2003年超过了西安,跃进步伐令人瞩目。

55载沧桑巨变,26年辉煌腾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长沙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长沙的辉煌正是共和国前进、中华民族振兴的真实写照,长沙与祖国同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