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资料,谁有?确切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9-02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诗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湾的艰难历程,无限深情地抒发了自己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第2个回答  2008-09-03
【郑成功故事】
郑成功生平简介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与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帜上面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收复台湾。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其子郑经(1643~1681),嗣其位,袭其爵。

郑成功战争故事
1.郑成功抗清之战
三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其镇守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六月,郑成功回安平镇(今福建晋江安海镇)探母。不久,清军自仙霞关长驱直下福建,杀隆武帝,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降清。十一月,郑成功于安平誓师抗清。四年初,郑至广东南澳募兵数千,郑芝龙旧属、隆武朝遗臣及闽浙沿海抗清之士纷集郑成功麾下。五年秋,郑成功被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威远侯,后又晋封漳国公。郑成功起兵后,先在闽南沿海向清军发起进攻,攻海澄,围泉州,克同安;后移师粤东,占揭阳、普宁、惠来等县。七年八月,郑成功由粤东挥师返闽,从郑联兄弟手中夺占厦门、金门。从此,金、厦便成为郑成功抗清基地。郑成功在厦门整编军队,分中、左、右、前、后五军,军下设镇,每镇辖兵1200人。十一月,郑成功奉旨南下勤王。清福建巡抚张学圣获悉厦门兵力空虚,便于八年三月,与泉州总兵马得功、漳州总兵王邦俊,统兵袭厦门。守将郑芝莞不战而逃,清军轻取厦门,抢掠大量财帛米粟而去。四月,郑成功兵返厦门,增筑炮台,劲旅防守,无私赏罚,重振兵势。八年至十三年,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为夺取漳(州)、泉(州),在闽浙粤沿海与清军展开拉锯战。郑成功于海澄磁灶及漳浦两败清漳州总兵王邦俊;于同安小盈岭击败福建陆路提督杨名高,攻占漳浦。九年,郑成功占海澄、平和、诏安、长泰,围困漳州达半年之久。十年,郑成功一面遣张名振、陈辉等率战船百艘,恢复浙直州县,于舟山击败清军;一面于海澄击退清军进攻。十一年,郑成功下漳州、同安、南安、惠安。十二年,郑成功下仙游,福州省城惊恐。为适应作战需要,郑成功再次整编军队,编陆军为72镇,水师为20镇,创新操法,训练军队。同时,健全政权机构,改厦门为“思明州”,并以大规模海上贸易养兵自给。十三年,郑成功击退清军三路进攻,进而攻福州、罗源、宁德等城。在此期间,清廷对郑成功剿抚兼施。除当地清军外,先后于八年遣固山额真金砺、十一年遣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多罗贝勒巴尔处浑、固山贝子吴达海、固山额真噶达浑,进剿福建。同时,先后4次与郑成功和谈,遭郑拒绝。十四年至十六年,郑成功改变取漳、泉为基业的方针,倾全力北伐南京。十四年七月,郑成功率大军北上,先后攻占浙江黄岩、台州(府治今定海),及台属太平、天台、仙居、海门等地。福建总督李率泰乘虚占领郑军要地闽安镇(今属福州)。郑成功急弃台州南下回救,闽安已失,便抵厦门。为解除北伐后顾之忧,郑成功两次派兵攻破鸥汀寨,攻克粤东澄海。十五年春,郑成功调各提镇舟师回厦门,训练营伍,并选壮勇者5000人编入左右武卫、虎卫亲军,戴铁面、穿铁甲,专立于阵前砍马足,号称“铁人”,由左虎卫陈魁统率。五月十三日,郑成功留黄廷、洪旭、郑泰守厦门,自统甘辉等北征,有战船数干艘,甲士17万,铁人8000,号称80万,扬帆北上。六月,克浙江平阳、瑞安,进围温州,全浙震动。七月,至舟山。八月,抵羊山(今浙江嵊泗西南海中大、小洋山)遇飓风,覆舟50,漂没官兵8000。郑成功拒绝返回厦门的建议,于浙东沿海休整。十六年四月,郑成功再次北上,由浙东沿海过舟山,攻崇明,然后溯江而上,先占瓜洲,再夺镇江。郑成功命周全斌、黄昭守镇江;遣张煌言、袁起震招抚江南、江北,入芜湖吸引清军;于七月四日亲自督师,直取南京。初七日,军至观音门,分兵围困南京。清顺治帝以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同索洪、赖塔等,增援江南;由云贵凯旋之梅勒章京噶褚哈部,由荆州(今湖北江陵)直抵江宁(今南京);城内清军亦加紧备战。七月二十三日,南京城内清军突然向郑军进攻。郑军力战不敌,遂弃瓜洲、镇江出海。八月,郑成功率余部转攻崇明不下,回师浙闽;九月初回至厦门。
2.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岛上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到了三国时,吴国曾派人到达台湾。
以后,又有很多汉人迁入,和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台湾。宋、元时,曾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1624年,荷兰殖民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对岛上居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殖民统治,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那一年。他在少年时代,亲眼看到荷兰侵略者对沿海人民进行掠夺和烧杀,对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官僚相勾结,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权。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这时,郑成功组织福建、广东的群众在南澳起义,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
1659年,郑成功从返回大陆的爱国通事何廷斌那里了解到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苛政和暴行,便决心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有几十里的浅沙滩。荷兰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荷兰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兰殖民者弃械而逃。
郑成功登陆后,立即通令荷兰侵略军投降。但荷兰殖民者表示愿意献出10万两银子犒赏郑成功的军队,请求退兵。
面对这种卑鄙的收买引诱,郑成功严辞拒绝。接着,郑成功连续打败敌人多次反扑。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制台湾全境,迫使荷兰殖民者退守热兰遮城。
但是,龟缩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侵台总督科业特,倚仗粮草充足,妄想固守该城,等待海外援助。荷兰舰队也屡次从海上进行反扑。郑成功率领英勇的水师,在台湾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同荷兰侵略军展开激烈的海战。荷兰舰队在浅水外行动笨拙,而郑成功的小型战船却转动灵活。郑成功军队在海战中,给了荷兰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科业特和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侵略者修筑的赤嵌城改名为安平城,赤嵌楼改名为承天府,并建立了同祖国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郑成功实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几年后,做到了“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在荷兰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贫困,生产极端落后。郑成功在那里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陆上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方法介绍给台湾人民。从此,高山族也同大陆一样,使用牛耕和铁犁种田。还铸造了“永历通宝”钱币,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民生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孙统治台湾20多年。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在那儿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那里的边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而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4个回答  2008-09-05
郑成功(1624-1662),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参考资料:白读常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