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运动员的拼搏故事?

越多越好!谢谢了!

1、李小双197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1989年进入国家队,1983年—1989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

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操男队的领军人物;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

1997年,李小双由于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搏精神依然鼓舞着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只是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10岁时,爷爷挑着担子送二人到了省队。小双训练十分刻苦,为了拉韧带,教练自己压在他细嫩的腿上,他却不掉泪,直至过关。为了练单杠,他磨破了双手 ,鲜血染红了单杠。

但命运却一直捉弄这个小伙子。两次被国家队拒绝。进入后也不被重视,为此,小双心想十一届亚运会一定要让教练看看自己的本领,并最终如愿夺得自由操个人金牌。

1991年开始,命运再次捉弄他。他身体多次受伤,在测试三周新动作时,摔成轻微脑震荡。接着,在世锦赛上发挥失常,被挤出决赛圈。但他没有退缩,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队友连续失利的情况下,他不负众望,大胆使用“后空翻三周”,为中国体操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了唯一的一块体操金牌。

2、郭晶晶在幼儿园时。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就向她展开。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3、孙杨,邦德教育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双冠王。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

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通个电话。

4、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1979年3月12日,刘璇出生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刘璇是一名乖巧的女孩子。她的身体素质不太好,为了让她长得更健康,爸爸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健美班学习。那一年,刘璇刚好5岁。

由于个子最矮,来到健美班后,刘璇排在队伍的最后,跟着小姐姐们学动作。她学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地去做。教练看了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小刘璇,练得太好了!”此后,教练开始对刘璇进行特别训练。

上小学时,刘璇的功课特别好,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每天,在学校做完功课后,刘璇还要坚持去少年宫健美班训练。8岁那年,刘璇被选进湖南省体育局,参加训练。她练得非常刻苦,甚至手上被磨出了血泡。

5、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可是她没有放弃,继续刻苦训练。在比赛前几天,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最后过关斩将,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5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儿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我就是不下水”

1989年,胡佳还在小学一年级,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的教练来挑小队员,看中胡佳,把他收入了跳水队。

胡佳现在已经是奥运会冠军,可你不会想到,当年为了让儿子下水,胡佳的爸爸胡光全竟到了技穷的地步。

在湖北省业余跳水运动学校,陆上训练两周之后要求下水。第一次入水,胡佳和大部分孩子一样喝了一肚子水,可不一样的是,第二天,他“罢工”了。

胡佳拽着床脚,使劲哭着:“我怕水,不去,我就是不去。”爸爸左手拿着“变形金刚”、右手托着“小汽车”,千哄万劝,还是不能说服胡佳。

没办法,爸爸找到体校:“这孩子说什么也不下水了。要不陆上训练胡佳还来,水上训练我们让他到室内游泳学校再试一下。”

室内游泳学校有几个训练时间段可以选择。胡佳上午要在体校上文化课,晚上做陆上训练,父亲无奈,给儿子选择了下午3点到5点的训练时间。

按道理,这每天排得满满的时间应该更让胡佳不适应。可奇怪的是,换了一个环境下水,胡佳竟然不怕了。3个月的游泳学习,胡佳的自由泳已经很好,爸爸说:“这回你可以回去和大家一起进行水上训练了吧。”

“不!”

这个回答让爸爸既生气又纳闷。

“原来儿子就是怕跳体校的泳池啊。这心理关怎么也得过!”

爸爸强行把胡佳送回了体校。

胡家的邻居是湖北省击剑队的,每天和跳水队在一个屋子里冲澡。胡佳第二次在体校下水前,爸爸嘱咐邻居:“帮我一忙。看着胡佳,要是他还不下水,你就把他推下去!”

换好泳裤,胡佳站在泳池边开始发呆。邻居叔叔故作严厉地看着他:“是不是等我推你呢?”胡佳吓得直哭,抹着眼泪儿上了1米板,站在板上好久,他害怕,可又不敢说,那就豁出去了吧。胡佳闭上眼睛,一个“冰棍跳”,扎进了水里!

胡佳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他才第一次感觉到,其实体校的池水和其他地方一样蓝!

和老爸一起拼

过了入水关,胡佳终于进入了状态。别看那时胡佳只有6岁,却是队里最不偷懒、肯吃苦的孩子。

体能训练课上,教练要求单脚上台阶,10步一组,一共10组,别的孩子累得起不来了,胡佳闷头还在往楼上跳,小腿儿禁不住地直哆嗦。教练不喊停,胡佳就咬牙忍着,直到最后一跳。

每天回家,爸爸都要给胡佳压关节。对跳水运动员,小时候关节压没压直,对以后动作质量好坏关系很大。教练要求,家长一定要配合队里在家给孩子压。

晚饭后,爸爸让胡佳坐在床上,脚尖伸直。爸爸张开的大手紧一下、松一下、再紧一下地按在儿子悬空的膝盖上。30下一组,至少要做5组。儿子豆大的汗珠滴在地板上,哭得泪人儿般。“这么疼,要不咱不练了,愿意不?”胡佳嘴里喊着疼,小脑袋却使劲摇。

“这孩子可能真的爱上跳水了。”爸爸说。

在体校走训两年,因为勤奋,胡佳入选了跳水队的重点班,有了在体校住宿的资格。这一年,胡佳的爸爸为了儿子,辞职了。

胡光全在武汉港口运输公司上班,单位效益不好,家里经济拮据,想给胡佳买点营养品也困难。于是,胡光全在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租了处摊位,经营起了小买卖。先卖了一段床上用品,后来又改卖五金配件。

当了个体户,胡爸爸把生意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

“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我和他妈妈那几年基本没和同事、朋友出去玩过。晚上6点一收摊,我就到体校给儿子辅导作业,给他压腿、练力量。”

一有休息的机会,胡佳的爸爸什么也不干,一准儿去看儿子训练。他想:大人的领悟力总比小孩子强吧。儿子那么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那我就帮他记着点儿。胡佳做动作,教练在一旁指导,胡佳的爸爸一定站在旁边认真听。等回了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再给儿子讲一遍。很长一段时间,爸爸成了胡佳的第二教练。

田亮成为追赶的目标

1993年,胡佳被汕头市跳水学校的教练看中,去了汕头,转年进入了广东省跳水队,再到1999年入选国家队,胡佳的生活中再也离不开跳水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项目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

一下子,舆论哗然。

“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

“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

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

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

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
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

然而,后面的几年,胡佳被媒体叫成“千年老二”,因为整整4年,除了2000年西安那次比赛,胡佳只赢过田亮两次:2001年的美国跳水大奖赛、2003年的澳大利亚跳水大奖赛。

拼难度,一定要赢!

胡佳很清楚:自己天分不如田亮,否则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既然自身条件比不过,那只有苦练,总有一天能够成功!

2003年2月,珠海跳水大奖赛,中国跳水队因难度比国外低而败北。全国媒体在评论中国跳水难度和稳定性哪个应该更重要的同时,整个跳水队也在反省,其中也包括胡佳。

“中国跳水队的难度真的就比别人低吗?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也可以。”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

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

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这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锏。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

“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

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

“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

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

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

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

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

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因执著而美丽
坐在我对面的女孩披散着长长的头发,嘴角带着浓浓的笑意,面庞上是一览无余的干净,青春逼人,却又荡漾着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淡定,仿佛一下子把我熟悉的那个体操房里的张楠推远了。
“我还是第一次留这么长的头发。”张楠捋着自己的发梢说。长发给她增添了几分成熟的妩媚,也让人感叹时光荏苒,恍惚中,仿佛曾有过对一短发女孩的记忆。如果不是选择了坚持,也许在头发长长之前她就已经走出了我们的视线。
人们能记住的体操女孩有多少呢?人性总是健忘的,面对有如惊鸿一瞥的体操生涯,选择的总是那些最璀璨的光芒。但是那个上午,张楠以一种非常隆重的方式让中国体操铭记,她的照片被挂在了那面著名的冠军墙上,照片上的她灿烂的笑着,发自内心的释然。程菲打趣说:“楠姐,看每个人笑的模样,就知道这个冠军有多么不容易了。”然后指着照片说,楠姐笑的最开心了。
张楠立刻领会了这话的意思,说:“这个世界冠军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真重,拿到它我用了整整五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嫉妒这些小孩了,他们刚出来,就有这么好的机遇,我却一直不顺。”
八个新登榜的冠军,有七张面孔几乎刚刚为人们所熟悉;只有张楠,已经在一线奋斗了整整五年。
五年,和她同龄的女孩均已退役;五年,她迎来了多少稚嫩的面孔,无数次徘徊在放弃的边缘。但是五年的磨砺催生了一个人的成熟,也终于让她迎来了生命中最骄傲的一刻。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她自认为最巅峰的时候无数次地和机遇失之交臂;在伤病缠身几近放弃之际却峰回路转。
这是体操的捉弄,这是张楠的运数?
2006年,对中国体操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也是张楠的转折之年,丹麦世锦赛,中国女队历史性地夺得团体金牌,将张楠的体操生涯推上了顶点。比赛中,张楠几次出场都有非常出色的发挥;最后一项自由操,最后一个出场的她更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赢得了高分,最终确保团体金牌没有旁落。
在确信赢得最后的胜利后,张楠抱着自己的教练大哭起来,她一直是个爱哭的女孩,但是在以往,似乎更多的为伤病,为情绪而哭,这次,她终于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喜悦和幸福的泪水。
因蜕变而坚强
很不愿意看体操女孩的手,小小一个手掌,满满地堆着厚厚的老茧,这与她们轻盈的青春有着太大的反差。张楠伸出手给我看——同其他女孩相比,并无二致,但是对张楠来说绝不一样,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给她留下了刻苦的记忆,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那一刻——当她在高低杠上换杠的时候,手掌发出一声脆响,“不用去医院,我知道肯定断了。”
哭泣持续了整整两天,被摧毁的显然不是手,而是体操女孩踌躇满志的信心,受伤前,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她正处在一个绝佳的状态。
整整两个月,不能进行系统训练。因为敷药,掌心沤烂了,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有一天,她看着自己又白又嫩如同新长出来的一只手,心想,这是我的吗?重新上杠,原以为肯定会被磨破,幸运的是,没有。
“蜕过一次,变得更结实了。”张楠淡淡的说。
但是考验没有因此而停止。2005年,经过冬训和一连串的比赛,好不容易调整过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煎熬。这年6月,全国锦标赛之后她的胯部开始隐隐作痛,渐渐地,训练和比赛受到影响;疼得厉害时,无法入睡,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眼泪无休无止。
教练们也有点束手无策。没完没了的伤病,越来越重的身体,几乎没有人再看好她,退役似乎已经成为摆在她面前的唯一选择。
不甘心。练了这么多年,她好像从来没有过酣畅淋漓的那一刻,她渴望在离开之前,迎接一次更加璀璨的怒放。
还有一个人没有放弃,用一种几乎不容置疑的语气告诉别人,张楠还行。这个人便是教练刘群琳。不过,张楠也真是给她出了一道难题,从来就没有痛痛快快的练过,一练就痛,一痛就哭。气急了,刘群琳干脆说“别练了!这么痛苦,有有什么意思!”

有一年春节,女队队员在刘导家吃年夜饭。告别的时候,在暗淡的灯光下,张楠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教练是那样的憔悴。平日里坚强、生动那一刻仿佛坍塌了,剩下的只是脆弱和疲惫。张楠的心深深地痛了。
那时,刘群琳的胯部已经出问题了,2006年1月,她做了手术。3个月后,当茫然的张楠看到刘群琳拄着双拐出现在体操馆,她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刘群琳开始指导张楠训练。她不时冲着张楠大喊:“为什么没有长进?”情急之下,干脆仍掉双拐,上阵指导并保护她的队员。张楠,或许可以在伤病面前败下阵来,却无法坦然面对教练的付出。“我要是不坚持,就太没良心了!”不止一次,听到她这样说。
其实,刘群琳未见得能够遇见张楠的运动生涯,同病相怜的痛苦,对方不肯放弃的决绝,让她从心底对这个女孩多了一份怜惜。当张楠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丹麦世锦赛参赛资格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时,她带给教练的不仅是惊喜,更有欣慰。

因责任而成熟
“个人冠军,对我来说不是不重要;但我更重要的任务是带领这些小队员赢得团体金牌。”
“给这些小队员作好榜样。”
每次听张楠这样说,都有一种忍俊不住的感觉,她自己实在还是个孩子,回到家,也会腻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愿意离去,却已经把大姐和队长的角色看作 自己最重要的担当。
“其实一开始,也不是特别在意。”投入之后,张楠渐渐意识到这个角色的重要,队员们来自天南地北,每一个人的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如何让他们以更好的情绪和状态投入训练和比赛,是教练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同龄人,这个队长常常以“过来人”的经历开导小队员,有时候往往会起到教练所起不到的作用。
丹麦世锦赛,女孩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法国的备战阶段,一天,训练结束,队伍在体操馆外等车,大家发现,张楠和程菲落在了后面。
原来,压力之下的程菲丧失了自信,她觉得自己几乎要坚持不下去了。将这一切看在眼力的张楠主动找到程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她。那一天,就在异国的街头,一对中国姐妹开始了倾心长谈。交流整整持续了40分钟,教练们没有打扰它们,而是将这空间留给了女孩自己,她们长大了。
而面对比赛,张楠更是表现出一个成熟队员应有的素质。赛前,初出茅庐的何宁因为承担了太重的责任而几近崩溃,张楠便默默做好了“打头炮”的准备,她告诉教练,不管是第几个出场,她都没有问题。
多哈亚运会,是女队继丹麦世锦赛一个月后参加的又一场大战,张楠再次把稳定军心、争夺团体金牌作为自己出征亚运会的首要任务。她说,没有经历过那种气氛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一个运动员只有站在国际比赛的赛场,才能了解团体比赛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团体冠军的喜悦是任何个人单项的金牌都无法相比的。
“以前,如果在团体比赛中失利,我会难过,但只是一种小孩子丢了东西的难过;现在,我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在考虑自己的比赛的同时,身为队长,张楠还要顾全其他队员的情绪。当何宁面对全能比赛感到紧张时,她不断地给她打气、加油,告诉对方:你没有任何压力,你要做的只是发挥自己的水平!
提起何宁,张楠抑制不住欣赏之情。她说,何宁有股子狠劲,在比赛中能把一切置之度外,把最好的水平爆发出来,看她比赛真是特别解气!联想到自己,她不无遗憾地说:“我要是能有她那股子劲,我就什么都不缺了!”的确,张楠的细密、周到既成就了她的稳健、全面,有时,也让她缺少爆发,用她自己的话说,一段时间的集中之后,往往就散了。丹麦阿胡斯的平衡木决赛至今还是一个隐痛,之前,因为程菲夺冠,张楠说自己有点忘乎所以,加上运气不好,买水的时候被绊倒,崴伤了脚。因为这样的以外而影响发挥,她觉得自己真是不应该。去年年底的巴西总决赛,还是没能在个人项目上有所突破,可能是连拿两个大赛的团体冠军,有点懈怠了。

因梦想而坚持
很多人都说,张楠变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个20岁的女孩带给旁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笑容大方地写在她的脸上。
迎来这样的绽放,一路走来,显然并不轻松。
2004年,伤病之外,张楠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尴尬,她开始发育了。停训养伤本来就会发胖,发育后体重的自然增长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那是一段充满了挣扎的日子,恢复训练的每一天似乎都充满了炼狱之苦。身体的承受之外,是更大的心理折磨。
“那个阶段,话都不想讲,看到每个人都烦,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成长路上的迷失让张楠陷入了混乱,终于有一天,张楠的教练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不练了!”18岁,女孩张楠的青春进入了叛逆。伤病、竞技体育的残酷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提起那段日子,张楠笑说她写检查的水平很高,满满几大页,声情并茂。
但是检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张楠的状况其实也促使教练思考:如何训练年龄偏大、伤病缠身的运动员?退役是否是张楠唯一的出路?陆善真和刘群琳开始给张楠制订更为灵活的训练计划,力求使她在相对较短的训练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张楠拥有了更大的训练空间,较多的自由把握在自己手里。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教练信任的目光中,她终于一点点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自己体操生涯的新的跨越。
张楠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状态得到了新的提升。现在,在中国女子体操队员中,除了刘璇,只有张楠,她们在体操的国度,坚持到了20岁以后。
“我不想你们像星星那样闪得那么快,亮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中国体操多一些常青树。”说这话的人是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张楠把这话默默地记在心里,她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坚持得更久一些。
因为圆梦,张楠继续着自己的体操之旅。现在,一个更大的梦想摆在她的面前:2008,北京。雅典奥运,伤愈之后,她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勇气和执著为自己争取到前往雅典的机会,“女队员的运动生涯太短暂了,能够参加一次奥运会,是多么不易,我不想放弃。”
那个时候,张楠以为这是自己唯一也是最后的机会,因为,极少有女子体操运动员可以两度走如奥运赛场,奇迹是不可奢求的,然而,却不是不可创造的。
“能不能参赛,届时要看我的状态。不过,我一定会努力。”这个20岁的女孩以一种淡然而坚决的语气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31
达娜忍受了巴格达的险恶环境,穿越交火区,冒着狙击手的子弹,脚登一双从约旦买来的二手“新百伦”跑鞋,顶着40摄氏度高温,在废墟一般的场地上开始了她幸福而艰辛的追梦之路。

面对战乱,达娜的态度是:“我雄心勃勃。如果街道被封锁了,如果枪战发生了,我会绕路走,因为我要实现新的目标,我要前进。”达娜保持着伊拉克女子100米和200米的全国纪录。在2007年阿拉伯运动会上,她在200米短跑项目上获得24.80秒的成绩,从而为她赢得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

达娜明白她或许没有争金夺银的希望,但在她看来,能站在与高手同台竞技的奥运跑道上,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第3个回答  2008-09-11
y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