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请问大家有没有关于事业单位事企分开改革后财务管理或者预算管理的资料和论文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0-28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地位比较特殊的一类部门和单位,一方面代表政府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建设。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外部和内部的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因此很多单位也就没有把严格的预算制度、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摆上议事日程。随着我国机构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推广,这种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内部成本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这一问题在事业单位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

(二)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时间短,质量低。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单位应该设置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现在,多数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核查各项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也就更不必说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工作了。

(三)事业费拨款数额的测算方法缺乏科学合理的模式。虽然财政部加大了预算改革试点的范围,但对大部分事业单位仍实行“基数法”。从现行事业经费的分配方式看,虽然几经改革,但始终未能跳出“基数法”的框架,没有从经营机制上搞活事业,使事业经费发挥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事业经费分配办法的缺陷日趋明显,已难以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五)制度执行不力。

对资金的管理。一是职工借用公款没有及时催收形成呆账;二是对有偿资金不及时清算形成坏账。

对原始票据的管理。近年来,对原始凭证的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原始票据记载的内容、信息失真,甚至出现了“假冒伪劣”的数据。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原始票据的管理。

应缴款项的管理。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应缴款项管理不够规范,使用上比较混乱,使其大部分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乱支乱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账。一是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资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做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账实不符。二是没有按规定进行年终结账。检查中发现部分单位没有按新财务制度的规定,将收入支出账户的余额全部转入"结余"账户,而是仍沿用旧的账务处理方法,将本年度结余虚列支出转入存款,造成本年度内收支不实。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对策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的观念。

首先,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多年积累的成功的管理经验,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

其次,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再次,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二)推行复式预算管理。

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复式预算管理即将统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三)科学编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合理安排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首先,安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

其次,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一般是“二上二下,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预算编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要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要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
第2个回答  2011-11-03
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摘要:地勘单位在推进企业化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以“事企分体运行”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以此加快市场主体建设,在地勘单位内部形成事业、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本文就以地勘单位在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如何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做好财务工作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地勘单位;分体运行;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近年来,河南省地矿局及所属地勘单位,紧跟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节拍,坚定不移地推行“事企分开”, 在保事业位子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逐步形成了事业、企业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推进事企分体运行的过程中,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如何做好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现状

1.1 地勘单位实行分体运行的必要性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单位最终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生存、竞争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内部管理制度以增强活力,通过改革经营机制以增强动力,从而切实增强地勘单位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目前,市场主体建设不到位已成为地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制约,各地勘单位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还不强。2011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5年的过渡期和一些过渡政策,旨在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说,地勘单位的改革形势逼人,推进事业和地勘单位中的企业部分分体运行,并且有效统筹二者的发展,对于壮大地勘经济、增强地勘单位抵御改革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1.2 事企分体运行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所谓“地勘单位的事企分体”是指在地勘单位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一分为二,一块为事业,一块为企业,事业部分执行现行事业单位运行体制,履行事业职能;地勘单位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经营实体组成一个大的企业(或公司),按照“资产优良、队伍精干、进入市场、高效运作”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在事企分体运行的条件下,局和局属各单位都对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部门分设、人员分开、账簿单设、分别核算”的局面。但面临新形势,如何建立适应事企分体运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核算体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摆在地勘单位和财务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2、事企分体下做好财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勘单位分体运行后的两个经济主体,对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一个单位,一个真正的事业单位,只不过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地勘单位来讲,做好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中两个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地勘单位内部都设置了财务科和财务部两个财务核算与管理部门,财务科负责事业项下的会计核算,财务部负责地勘单位企业项下的会计核算,二者从业务核算上市分开的,财务人员是分开的,互补兼任。但是,地勘单位下的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各地勘单位对原有企业(公司)进一步规范后,基本上都是地勘单位投资控股,虽然企业有着独立的经营权,但依然承担着对出资人负责的责任。因此,从地勘单位目前依然是“事业单位”的身份来看,地勘单位中的担负着事业部分会计核算与管理任务的财务科,在资产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要代表单位保证出资人的权利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科对财务部有着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的职责,但这决不能替代财务部的职责。

2.2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经济业务关系

地勘单位下的企业大多是由地勘单位出资组建,其从业人员的身份仍为“事业身份”,只是在企业内部按照岗位管理,执行企业的有关待遇。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其投资、股本分红、资质等无形资产的使用等等,都与企业部分发生着相关的业务往来。相同的,地勘企业接受投资、使用事业部分的相关资质等无形资产等等,也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因此,要站在一个整体的高度,既要分别按照《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又要结合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实际,科学设计财务核算的有关账务体系,既便于账务处理,有便于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的业绩考核。

2.3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会计核算的对内对外关系

地勘单位中的事业和企业对外分别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只是履行职能不同而已。对外来讲,企业就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向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报送有关税务、工商等报表;事业部分以履行事业职能为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按照地勘事业财务制度和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跨级核算和业绩考核。对内来讲,要区分事业和企业分别核算和考核,以充分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促进共同发展,但作为一个目前仍为事业单位的地勘单位来讲,在以“事业单位”为整体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或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是,又必须将事业和企业两部分的有关数据在规定的项下进行汇总编报。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勘单位的财务部门要统筹对内对外关系,科学设计账务体系和核算方式。

3.事业、企业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下有关问题的思考

3.1 尽快完善事业、企业两部的法人治理结构。 尽管目前的地勘单位是“特殊的事业单位”,但如果恰当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然会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地勘单位投资所形成了地勘企业(包括已经改造、重组过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营和管理,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坚持“事业的事情事业办,企业的事情企业管”,做到事业、企业真正分开运行,在一个地勘单位的框架下,统筹好事业和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3.2 尽快修订《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中不适应地勘单位财务核算要求的有关规定。目前,国家预算内地质拨款实际上演变成了地质事业费支出,原则上由省级财政直接给予保证,造成“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地勘费开支不计成本、盲目花钱、突击花钱、有钱就花的现象。另外,《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规定资产的认定标准不同,造成规定资产折旧等会计处理的不同。随着地勘工作的逐步成熟以及“走出去”地质勘查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如: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境外勘查工作的实施等)的出现,也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地勘单位财务制度》。

3.3 建立健全事业、企业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于企业部分的绩效考核,应当重在经营业绩的考核,具体可参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制定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归口管理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不像企业(公司)那样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事业部分,应突出事业职能履行情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3.4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地勘单位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及其业务还不熟悉,加强《会计法》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要结合地勘单位内部考核的需要,科学设置事业、企业账务体系,便于内部业绩考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