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贼退示官吏

【作者】元结 【朝代】唐代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 *** 湖边。

译文:唐代宗广德元年,西原的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只是受到贼人哀怜而巳.诸官吏为何如此残忍苦征赋敛?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澈的源泉就在家门口,洞穴沟壑横卧在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山中的夷贼又常来扰边.

县城太小夷贼不再屠掠,人民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这个道州才能独自保全.

使臣们奉皇命来收租税,难道还不如盗贼的心肝?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火煎.

谁愿意断绝人民的生路,去做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道州刺史官职,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带领家小去到鱼米之乡,归隐老死在那江湖之边.

2. 癸卯岁 西原贼入道州与哪首诗用意相同

文章的话是《捕蛇者说》,诗歌的话感觉像杜甫的《三吏》。

原题: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1~12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几尽而去。

②岂力能制敌与?

答案:①几乎抢光才离开。②难道(道州)的力量能够战胜敌人吗?

1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3分)

答案:希望官吏能减轻百姓赋税。《捕蛇者说》

3. 贼退示官吏 翻译 急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

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 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 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 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 数岁亲戎旃。今来典斯郡, 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 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 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 岂不如贼焉?今被征敛者, 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 以作时世贤?思欲委符节, 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 归 *** 湖边。此诗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责统治者对苦难人民的横征暴敛上,此诗词意更为深沉,感情更为愤激。

诗前的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达一月余。

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在诗中,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全诗共分四段。

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

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

显然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

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

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

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奉了皇帝之命来催征赋税的租庸使,难道还不如“贼”吗?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

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意为怎能断绝人民的生路,去做一个当时统治者所认为的贤能官吏呢?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

“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戒。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如何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呢?诗人的回答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

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作者那颗关心民瘼的炽热之心。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

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

(《唐诗别裁》)这样的评论是恰如其分的。

4. 求 贼退示官吏并序 翻译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唐代宗广德元年,西原的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只是受到贼人哀怜而巳。诸官吏为何如此残忍苦征赋敛?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澈的源泉就在家门口,洞穴沟壑横卧在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山中的夷贼又常来扰边。

县城太小夷贼不再屠掠,人民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这个道州才能独自保全。

使臣们奉皇命来收租税,难道还不如盗贼的心肝?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火煎。

谁愿意断绝人民的生路,去做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道州刺史官职,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带领家小去到鱼米之乡,归隐老死在那江湖之边。

5. 贼退示官吏并序 译文和赏析

《贼退示官吏》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然后在诗中表现了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与“夷贼”比较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全诗揭露了安史之乱以后官吏对道州人民“迫之如火煎”,横征暴敛的罪行,批判了征敛害民的官吏,控诉了官不如贼的黑暗社会。

译文

代宗广德元年,西原蛮族(指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的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光了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难道是道州的兵力能够克敌吗?这不过蒙受他们的怜惜罢了。各位官吏为什么这样忍心苦苦地搜刮呢?因此作诗一首给官吏们看。

早年正逢太平盛世,我在山林中住了二十年。井泉就在院内,山洞山沟就在门前。那时收取赋税有一定的期限,一到夜晚就能安闲地睡眠。忽然间遭逢战乱,几年来我亲临前线作战。如今来此掌管这个州郡,山中的蛮族又作乱。城小盗贼不来屠掠,因为百姓贫穷实在可怜。相邻的州郡相继陷落,唯独这个州郡得以保全。使臣奉行皇上之命,难道还不如盗贼心善?那些皇上派来收税的使臣,逼迫百姓如用火煎。谁忍心断绝百姓生路,去做个能干的官员。我真想交还官印,拿起竹竿自己撑船。带领全家去打鱼种麦,到老都住在江河湖边。

6. 贼退示官吏的作品原文

贼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岁⑴,西原贼入道州⑵,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⑶,不犯此州边鄙而退⑷。岂力能制敌与⑸?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⑹,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⑺,洞壑当门前⑻。

井税有常期⑼,日晏犹得眠⑽。

忽然遭世变⑾,数岁亲戎旃⑿。

今来典斯郡⒀,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⒁。

使臣将王命⒂,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⒃,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⒄,引竿自刺船⒅。

将家就鱼麦⒆,归 *** 湖边⒇。

7. 诗穷而后工是一篇古文我要翻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8. 求《贼退示官吏并序》全文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史何为忍苦徵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时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令彼徵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 *** 湖边。

9.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为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整首诗的译文如下

《贼退示官吏》是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代表作之一。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

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10. 《李贺作诗》这篇古文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氵是)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翻译: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辞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造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而就,就象预先构思、草拟过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轩过》,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 *** 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