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十四盐(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玉兔、银蟾 :神话传说,月亮中有白兔、蟾蜍,故常用玉兔、银蟾指代月亮。五代蜀毛文锡《月宫春》:玉兔银蟾争守护,姮娥姹女戏相偎。

醉侯、诗史 :指古代两位历史名人刘伶和杜甫,一个好酒,一个擅诗。刘伶,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一生嗜酒,宣扬纵酒放诞生活,曾作《酒德颂》,人称“醉侯”。唐皮日休《夏景冲澹偶然作》: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
杜甫众多纪实性诗作记录了唐朝从开元天宝盛世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作“诗史”。其诗歌风格对历代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新唐书·杜甫传》: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眼底、眉尖 :都是情绪的窗口。眼底,眼里面。唐白居易《自问行何迟》: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眉尖,眉头上。宋石孝友《鹧鸪天》:收拾眉尖眼尾情。当筵相见便相亲。

风飁飁 :飁飁,习习,舒和的样子。春风和畅。《诗经•邶风•谷风》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李苦 :道旁苦李,是个成语,指路边的苦李,走过的人都不摘取。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晋文公时,琅邪王戎自幼聪慧过人,他七岁时,曾有一次与一群小朋友出去玩,看到道旁有一棵李树,果实满枝,其他小孩争相攀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别人问他怎么不摘李子,他回答说:“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不然长在大路边,怎么会没有人摘,还能留下这么多?”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涩的。

瓜甜 :汉初,秦破,秦东陵侯邵平为布衣,隐居青门(今西安市汉故城之东)种瓜为生。其瓜有五色,甚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此典多见于怀古及归隐园田之诗。如唐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画堂施锦帐 :装饰华丽的厅堂挂着华美的帷帐。宋张纲《浣溪沙》:罗绮争春拥画堂,翠帷深处按笙簧。

酒市舞青帘 :卖酒的地方飞舞着青色的酒旗帘。唐郑谷《旅寓洛南村舍》: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横槊赋诗传孟德: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字孟德)率大军攻吴,集结于长江北岸,自恃兵多将广,自信将可一战而统一天下。大战前夜,月明星稀,他在船上置酒与诸将宴饮,微醺之下,意气风发,横槊(类似长矛的武器)对手下诸将说:“我持此槊,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今对此景,甚为慷慨。我当作歌,汝等和之。”遂赋名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引壶酌酒尚陶潜 :东晋陶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盼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两曜迭明,日东生而月西出 :两曜,日月。太阳和月亮日夜轮流照耀着大地,太阳从地方升起,月亮在西边出现。《礼记·礼器》:大明(太阳)生于东,月生于西。明陈秀民《鹊喳喳》:日东升,月西落,今日之日已非昨。

五行式序,水下润而火上炎 :五行按照固定的程式和顺序各显其功,水向下浸润,火向上燃烧。《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上炎。
古代中国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既相生,又相克。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促进,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则意味着相互克制,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 车万育 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 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 中古汉语 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 )四种声调, 二元化 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 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叫 阳平或升调 ;第三声叫 上声或上音 ;第四声叫 去声或去音 。这样一对照,我们 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2)
《声律启蒙•下卷》一先(3)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1)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2)
《声律启蒙•下卷》二萧(3)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1)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2)
《声律启蒙•下卷》四豪(3)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1)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2)
《声律启蒙•下卷》五歌(3)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1)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2)
《声律启蒙•下卷》六麻(3)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1)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2)
《声律启蒙•下卷》七阳(3)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1)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2)
《声律启蒙•下卷》九青(3)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1)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2)
《声律启蒙•下卷》十蒸(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一尤(3)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1)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2)
《声律启蒙•下卷》十二侵(3)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1)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2)
《声律启蒙•下卷》十三覃(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