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家庭教育中的焦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其中焦虑症状更为严重。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焦虑症的发病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到现在的13%,即每100人中就有13人具有焦虑障碍。UC大数据在2017年5月发布了《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在城市分布上,焦虑最高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南京、广州;在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

刚好作为80后妈妈,对于孩子教育中的焦虑,哪怕是亲眼所见或是亲身感受,都有很多想法要表达,这是我写本文的目的——通过写来学习、认知家庭教育中的焦虑。

什么是焦虑?

心理学上定义的焦虑是指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怎样理解这个情绪,你就想想没有信心面对一次重要考试时的心情吧!焦虑的作用是使得我们面对可能的威胁或危险而保持应急状态,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避免。但长期处于焦虑就会导致焦虑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当然,这个在心理学上是有相应症状的,是需要测试的。

我们日常讲的焦虑主要是指焦虑的情绪,并不是指心理学上的疾病。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心理正常情况下的焦虑情绪。

家庭教育中焦虑的表现

只要妈妈们静下心来就能察觉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焦虑,它无处不在。比如举我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学校要给小学生布置周末家务作业,就是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由于我的一年级女儿玩性很重,也没有培养良好的做家务的习惯,班主任要求做三件家务以上,所以小孩在家务本上把“盛饭与端饭”当做两件家务来写。我当时严厉地说“那么简单的家务,怎么可以当两件家务?不可以偷工减料的,你的同学还洗碗拖地呢?”说不听,还要我签名,我坚决不签名,她哭着大声嚷“你不签名,老师就要骂我了!”她更犟还要我签名,我一气之下把她的本子都摔了......

只要真实地还原家庭生活,妈妈们经常会因为孩子没有按自己要求做而发生争吵的,比如因为玩很晚写作业啦,看电视超过时间还要看啦,要跟大人一样晚睡啦,书籍乱扔不收拾啦,吃了还要吃糖果啦.......

而在所有焦虑中,似乎读书学习的焦虑最为严重。我常常发现周末的图书馆很热闹,特别是幼儿区,可是我觉得这有些是热闹背后掩盖着的空虚假象——因为父母根本不爱阅读,而急功近利地要求小孩读书。一天,一个坐在我对面的妈妈对着两三岁的儿子严肃、生气地说:“你什么意思?还没读完就走,快过来,如果你能听完,妈妈奖你礼物,给你买好吃的.......”

又比如,我每天早晨送两个小朋友上学,其中一个是同事的小孩。一天,我们聊起考试,下面是我与她的对话:

她:今天是我的倒霉日。

我:为什么呀?

她:今天要语文考试。

我:考试就是倒霉日啊,为什么呀?

她:我怕我考不好。

我:考不好会怎么样啊?

她:会被爸爸骂,一年级还打,说你好意思考这个成绩呀?

我:你爸爸对你那么严!怪不得你那么怕!

她:发成绩时我还紧张地发抖了。

.....

焦虑情绪反映父母的价值观

分析我的例子,我之所以对小孩“盛饭与端饭当两件家务的事情”大动干戈,是因为这让我联想到“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好逸恶劳”等恶劣的习性了,而这个与我看重的“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价值观是违背的。因为担心孩子会养成这些习性,所以就控住不住自己而发怒了。

再看图书馆的例子,妈妈想必是很重视孩子的阅读的,不然也不会带两三岁的孩子来图书馆读书。我猜小孩在妈妈给他读书时中途离开或许让她无意识地联想到做事“容易放弃、不坚持、没有耐心、缺乏毅力”等态度吧,这也是与该妈妈价值观相违背的。

再看同事小孩的例子,我知道这位同事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常常讨论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爱孩子很称职的爸爸。他之所以那么在乎孩子的成绩,甚至到了考不好就打骂的程度,我没有就这方面与他沟通(事实上,我不好意思沟通,我怕别人会认为我多管闲事、好为人师,但我会同情发抖的小孩,以后那么多考试怎么办?),但我猜想他对成绩的价值观是:成绩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决定孩子人生成败的关键吧!

在焦虑面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不易被察觉的焦虑情绪常常导致我们与孩子的对抗,亲子关系出现了裂痕,甚至做出错误的后悔的行为。焦虑情绪对教育孩子没有多大有价值的作用,而且还常常潜移默化的把自己不良的情绪转嫁给孩子,让孩子也无形中习得焦虑。那么,我们怎么面对焦虑呢?

1、察觉焦虑情绪

既然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又那么重视教育,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难免会出现患得患失,把握不了分寸的情况。所以偶尔轻度的焦虑情绪是难免的,但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比如学会察觉焦虑情绪,并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这也是情绪管理很重要的内容。

2、认识孩子的行为与自己价值观的联系

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一般都是经过长期社会认可的比较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前面提到的“脚踏实地、努力进取、不容易放弃、有耐心”等。但是孩子的行为也许只是简单的想法,比如我的孩子可能就是“贪玩,不想干”,而我把它上纲上线提到“好逸恶劳”了;那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一定也因为那个故事书没有吸引力了,而妈妈联想到了“容易放弃”的特点了。又比如说一个小女孩因为老师表扬她哪天穿裙子漂亮而坚持要穿漂亮的裙子,而妈妈联想到“只追求外表、华而不实”了。所以,我们要重新看待孩子行为与我们价值观有无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大小问题,而不能随便把简单事情人为的扩大化、严重化。

3、优化、深化我们的教育认知

根据心理学上的ABC理论,一个刺激A并不是直接导致一个行为结果C的根本原因,导致行为结果C的根本原因是对这个刺激A的理解与认识B。所以,对于成人,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与认识,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同了,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上面同事的例子,如果认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认识到学习成绩背后是学习习惯与品质,认知到好的学习成绩需要在只以学习为压力情况下而不是以不让父母责罚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这样也许就不会那么严厉的对待孩子吧!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样,不断学习儿童成长规律,优化深化我们的教育认知,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问题,而不纠结问题本身,这也是摆脱焦虑的方法吧!

4、沟通是建构和谐亲子关系的法宝

我们当然爱孩子,要求孩子这样做是好的,那样做是不对的,但总是有不按父母意志做事的时候,这时我们就会有情绪。当我们按照自己标准要求孩子时,觉得理所应当时,就无法看到孩子的内心,孩子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啊!所以,蹲下身子,语气平和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让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彼此了解,真正有效的沟通就开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消除我们焦虑情绪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