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教育学考研经验分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从华东到苏大,二战生得不轻言放弃

我的本科时学前教育,从上大学开始,家里就考虑好了毕业后的工作和人生安排,考编,教书育人,相夫教子。虽说这种生活有一种“岁月静好”的安稳,但是我却不想过着这样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考研之路。说到考研,究其原因,主要以下三点:

首先在性格方面,开展活动时需要特别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这对本来情绪就不外露的我来说的确不是很适合,大学导师也说我的性格更加适合走学术道路,因此通过考研换一个工作方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现实的因素是我的本科学校是湖南的一所二流院校,而回家之后在江苏工作,本科学校并没有竞争优势,需要通过考研到一所更加优秀的院校,在这样的平台上,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兴趣与志向。真正推动我考研的是大三模拟实习期间的经历,不同教师对待幼儿的方式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我对这些教育现象深感兴趣,并且希望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在实习结束后就开始考研的准备。

首先我是花了很多时间在选择学校这件事上,因为本科的时候成绩平平,学校也很普通,但是感觉自己的价值一直被忽略,所以在择校的时候想要逼自己一把,首先是去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网上查看招生简章(一般是自己考研的前一年的,因为新的考纲九月份才出,所以可以先看之前的来做参考),和招生简单一同出现的一般还会有录取的专业和录取人数,有些学校还会给出历年的报录比,所以大家要先考虑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看看拟录取的人数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能力范围,关于我的选择,我当时是对江苏充满向往,也考虑过江南大学、扬州大学,但是感觉还是更喜欢苏州大学,底蕴深厚而且是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也是一所211重点大学,所以坚定的选择了苏州大学。

关于选择教育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本科专业不感兴趣(本人是三跨成功上岸苏大,所以跨考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相信自己就行),以后不打算走本科方向就业,所以决定跨考,但是跨考无疑是难度加大所以我选择了比较容易跨考的教育学,而且这几年教育学的热度只增不减,加上自己考过教资,也考虑过以后当一名教师,所以就觉得教育学自己比较容易上手而选择跨考教育学,因为苏大教育学考的是633自命题,相较于统考来说会简单一点,所以这也是我选择苏州大学的一个原因。

作为二战考生,之所以还选择再次考研,一方面是自己对继续深造的渴望,还有就是当时失败的不甘,从哪里跌倒即从哪里爬起来。期间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考研的理由,是说因为不想工作而选择考研,乍一听感觉有点逃避,但是他的理由却说服了我:工作以后是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但是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去读书只有这几年了。不假,真正利用好这几年读书的时间是能有更大收获额的。当然呢,一些外在因素也得考虑,比如父母是否支持,家庭经济是否能接受,因为考研期间一般都是全天在家的,没有收入来源,甚至还有各种开销。所幸的是,我的父母都比较支持,在外在因素上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因为辞职考研,所承受的压力必然是很大的,所以事先就得做好心理准备。

一战时,选择的是华东师范,众所周知,一个非常好的学校了,当时在报考时也有很多挣扎和犹豫,但是想着自己年轻拼一次,没考上大不了再来一年,但是后面就有点打脸了。到后期的时候,心态很动摇,有时候甚至自暴自弃,但有时又打满鸡血,最后出结果的时候差一点进复试,还是在意料之中。所以选学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目标院校不能太高,后期对心态会有很大的影响,最好选自己努力一把能够得上的。我二战时选择了苏大,没有之前的那么困难,离家近且全国排名也比较靠前。

在准备考研时,就听学姐的建议,报名了勤思vipA的视频班,这种班型有两周一次的学姐辅导,后面在做题时,有很大帮助,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学姐还会和你分享她的答题思路和经验。专业课是教育学考研的重点,我从前一年寒假之前开始看书和视频,在暑假前将近半年时间看了两遍课本,对应了一遍勤思讲义和视频。前期的看课本很重要,课本上会有知识点的详细说明,而讲义只是精华,此外配套的视频可以帮助你理解,还会补充一些教育热点。

以我的经验,教育学原理和教心一定要看视频,教原比较难懂但是很重要,老师的讲解很生动,可以帮助你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时间不够的话,中外教育史和教研可以酌情看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暑假时开始背诵,第一遍的时候很慢,而且巨容易忘,导致一边背一边怀疑自己,和小伙伴交流后发现他们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千万不要焦虑,按部就班的一天天积累,你会发现其实你已经走了很远。

第一遍背诵花了两个多月,但后面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速度就明显提升了。此外除了每天几个章节的背诵之外,一定要脑中有每科的框架,每章节的框架,有了框架的背诵记忆的才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有体系的知识,做题时也会更加方便提取。所以我背到第三遍的时候会一边背一边默框架,到最后考试前总共背了五遍,框架也默了两遍。

关于做题,我是暑假开始背书时就一边做题,先刷的选择,每天带上一两道简答或者辨析,可以配套做勤思的习题库,每个章节的题目是分开的,方便我们在背诵完之后即时做题输出巩固知识点。十月中下旬开始做真题,一周做三套,对知识点查漏补缺。十一月开始每周一套模拟题,掐时间做,训练自己的时间把控,勤思也会有模拟的六套卷,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模拟题。

在公共课方面,结合我两次的经验,英语需要趁早准备单词,买一本单词书,每天坚持背下来。暑假时开始做真题,四篇阅读最好是在专门的本子上写下翻译,一定要动手写,写完之后对下答案,把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写在翻译后面,之后可以专门抽时间背真题中的单词。真题的单词册,这个一定要背熟,真题中出现的部分单词还会反复出现。之后就是做题、总结,到原文中去找到依据,错误的选项也要判断为什么错,出题人的意图在于通过什么混淆你,总结多了之后,你自然会知道其中的一些套路。作文我准备的比较晚,仗着自己英语底子还不错,甚至想临场发挥,但是后来发现会耗费比较长的时间,因此又开始老老实实的总结自己的模板,我会摘录一些我觉得亮眼的句子或短语,据此形成我个人的模板。我当时到后期还是蛮焦虑的,因为感觉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所以还是尽早准备才不会那么匆忙,心态上也会更加稳定。

政治比起专业课和英语来说,比较简单,暑假到后期才开始刷选择,1000题,十月下旬开始背诵一些知识点,不用很担心,主要是多刷一些选择题,这是高分的关键。

考完之后,我并没有立马开始准备复试,而是等到了分数出来之后,看到394相比于前几年算是一个蛮高的分,于是才开始着手复试,但是也看到不断有比我高的分数冒出来,心里也开始有些不确定,还好都是其他方向的,这也给我增添了不少压力。根据我的经验,分数出来之前这段时间可以不着急立即准备,但是利用这段时间把所考方向的名著选几本细读一遍是有必要的,这样到后期,就无需花很多时间在名著方面。贴心提示,三大里程碑著作可以放到备选项中,不优先考虑,因为太多太多太多的人看了,尤其是《爱弥儿》,我当时不知道,就读的爱弥儿,后来面试时问到了著作的问题,我刚说完爱弥儿这个名字,全场的老师都笑了,还好后面补救回来一点。所以,关于选著作你们知道了吧。

对于考苏大教育学的人来说,以下是我的一点经验:

前期准备可以直接按照311的参考书进行,做题也可以拿311的真题练手,633和311相比,更加灵活,会结合教育热点出题,不难发现,以往的论述题都比较大,比较活,所以,平时需要多关注教育热点,进行一定思考。

有资源的话要做633真题,苏大近几年出题风格比较相似,选择一般比较简单,但也会有几道难的拉开差距,简答题会出现重复的知识点,比如教育的政治制约性和教育的文化功能是轮流着考的,几年都是这样,所以需要研究真题,发现出题套路。而最后的论述题一般是结合当年的热点让你论述自己的看法,再次强调热点的重要性。

计划非常非常重要!有了计划才会有动力,才能把握事情的进度,因此你需要制定总的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每天的计划,我习惯每天晚上制定好第二天的计划,计划越细越好,越容易执行,有了目标后,行动会更加清晰。

这里想要分享我一战时最痛的经验,就是考试时专心于自己的题目,最好沉浸其中,哈哈。我当时在考英语时,旁边的男孩子一直在叹气,导致我无法集中做题,一度想放弃,当时考完英语就知道可能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各位学弟学妹在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影响到考试的事情最好和监考老师沟通,自己也要保持好心态。

在考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次情绪失控的情况,所以有个能够谈心的小伙伴很重要呀,可以帮助你稳定心情,继续前进。我当时因为做事效率不高很焦虑,觉得为了学习放弃了所有活动,和我表哥倾诉了之后,他劝我说,人一天有十六小时的有效时间,够你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虽说考研的确是一种孤独的活动,需要拒绝诱惑,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所有活动,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是关键。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经验,具体还要根据自己实际进行调整。最后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不悔当时努力,用力绽放。

关于复试,出成绩一般在二月底,出复试名单一般在三月中旬,所以如果自己的分数还可以(对照往年),可以提前准备复试,今年和去年因为疫情采取的是线上复试,需要一台电脑和手机,线上复试的话会省去笔试的环节,所以会对我们会更加有利。复试的题目不难,一般先是自我介绍,引文和中文的都要准备,然后老师会问你几个问题(我去年英语),所以复试的时候要准备一些常问的问题。然后就是专业课抽题,按照老师说的来就行,复试的时候是分方向的,所以各科需要按照对应的参考书来准备,复试分数线不会划线一般是按照录取的最后一名来算,但是肯定是需要高于国家线的,我的小方向是教育技术学,去年2人复试两人都录取。具体录取情况还是要看小方向招生情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