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之死谁之过

关云长的死到底是谁的过错

第1个回答  2013-12-06
论关云长之死 人人都知道,关云长义薄云天,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兄弟之情感天动地,我们也都了解,关云长之死实乃魏吴联手,计败吕蒙所赐,以至于后来刘备誓为兄报仇,被困白帝城,塌前托孤,均以”义”字为始,然而,我却不尽以为然,关羽之死,是蜀国由盛转衰的开端,那么事情究竟有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呢,千百年来,究竟关羽之死的真正原因有没有人怀疑过呢?或许我的推测过于大胆,但请大家相信。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找出证据。云长之死,是刘备所致,原因也很简单,云长有反意,刘备为了自己政治上统一大业的梦想,以二弟的性命为筹码,然而棋差一着,死于白帝城中,也带来了蜀国空前的灾难。要了解一部历史的真相,要从了解一个人物的性格着手,正如行军打仗之时,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最重要的是了解主帅的性格,人员的配置,各个将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个人的性格。人是一个事件的主导者了解人原比计算事件要复杂,要更加直接。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云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字:“傲”书中描写时用“丹凤眼,卧蚕眉”总是一副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表情,试想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久居人下,只愿为将而不愿为王呢?也许马上就会有人用曹操待云长之情来反驳我,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解释:“燕雀安知鸿鹄只志哉!“想当年,刘备有吕布之祸时,也曾投奔于曹操,曹操又何尝不是费尽心思拉拢刘备想要为其所用,那刘备借三千青州兵一去而不还又是为何呢?如果说刘备是有不原屈于人下的野心,那我们又怎么能说云长仅仅是为一个“义”字呢?有人愿为将,有人愿为仕,诸如苏秦,张仪之类,管仲魏征之流,一生但求逢一英主,尽展其所学,故游走于新旧主之间,最终得一觅处。而云长非此类也。当初刘关张三结义不也是刘备死皮赖脸非要拜把子,况且无德无能仅以年纪大点有个皇室宗亲的幌子当了老大,张飞也就是个没头没脑的二百五,光有一身蛮力,当个山大王比较合适,而关羽有勇有谋,并且心怀大志,真是不知道当初怎么和他们混到了一起,事后发达了,后悔一下想当老大也是情理之中的。这只是一个引子,也许当时的关公爷就想当时这么一生与兄弟肝胆相照,虽然命途多舛,能落个千古美名也是不错的,然而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云长又怎么会想到那个大哥仅凭脸皮厚赖到了孔明这么个军师,还辅佐他赖到了荆州,益州两块风水宝地,与曹操,孙权分庭抗衡坐拥天下。大家可千万别以为我说关公爷不地道,没义气,关羽能那么长时间坐镇荆州没有反了刘备,自立门户,真的是很厚道了,当时的天下乱成一锅粥,能再找出那么一个人打死我也不信了,可以说荆州当时完全在云长的掌握之中,刘备领着一干要臣全跑四川去了,如果说当时是四分天下也不为过,关羽刘备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平起平坐的地位,就算是关羽心中真的没什么刘备本来就是个小人,他能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既然大家不相信,那么我就用我的证据来证明。话说孙权为了索要荆州,擒了诸葛亮一家老小,谴诸葛瑾前来哭诉,孔明与玄德作戏假意允其长沙,铃陵,桂阳三郡,却不料诸葛瑾前去索要之时,却被云长撵了出去,貌似兄弟连手,又施一计,赖过一次,但若孙权真的一动怒,宰了孔明一家,连同诸葛瑾,这出戏可怎么唱下去呢?诸葛瑾在东吴并无大的建树,只是忠心二字,而诸葛亮却能屡立奇功,如果说从前孙权留者诸葛瑾还有个好处是拉拢诸葛亮,关键时候要挟上一把,但到了关键时候要挟是要挟了,但没管用,那孙权留着这个废物还有什么用啊。诸葛亮真的就算准了孙权不敢杀他一家老小,关羽懂得配合临场作戏,他也未免太敢玩火了吧!那如果换种角度来看呢,诸葛亮真的求刘备还其荆州,而刘备拗不过,只好答应了,但偏偏是关羽不买帐凭什么削弱我的地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信来我却只不还!”其反意昭然若揭,然反意有了,刘备却不可能责备他,况且他根本就没有把握废了关羽,他还不得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除非关羽是刘备肚子里的蛔虫,否则我不会相信他们能配合的如此默契。如果单凭这一点来断定,我未免也太武断了,也难以使人信服,好戏还在后头呢!话说刘备取了两川之后,便进位称“汉中王”又命云长起兵取樊城,而关羽则死于这次出征中,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捧着浩命投荆州来,云长说:“汉中王封我何爵?” 费诗说:“‘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哪五虎将?”“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不用我多说了吧,封黄忠什么官根本不碍关羽什么事,但觉得自己的官太小了,才拿黄忠来出气!)诗笑曰:“将军差矣,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刘备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现在争这些名利上的东西有什么用呢?你的地位又岂是一个名号可以代表的)这段话太有水平了,不温不火,却又软中带硬,佩服啊!云长大悟,乃再拜:“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晕,怎么一个不小心说漏嘴了,回去这小子在我大哥面前参我一本,那我可不是自找麻烦么,还是先稳住他吧!)如同狂风暴雨来临之前的清风拂动,大型话剧上演之前的小小序幕,这,只是一个前奏。且说关公是日祭了“帅”字大旗,假寐于帐中,忽见一猪,其大如牛,浑身黑色,奔入帐中,径咬云长之足,云长大怒,急拔剑斩之,声如裂帛,霎然惊觉,乃是一梦,便觉左足阴阴疼痛,心中大疑,唤关平至,以梦告知,平对曰:“猪亦有龙象,龙附足,乃升腾之意,不必疑忌。”梦是真是假不足考证,而关平的话细细品味,是否别有意味呢?云长出征,差付士人,糜芳二人为先锋,拜托,先锋让文官来做,这云长是傻了还是不懂兵法啊,后来,付士人,糜芳饮酒,帐后遗火,烧着火炮,满营撼动,云长入城,召付士人,糜芳责之曰:“吾令汝二人作先锋,不曾出师,先将许多军器粮草烧毁,火炮打死本部军人,如此误事,要你二人何用。叱令斩之,费诗告曰:“未曾出师,先斩大将,于军不利,可暂免其罪。”是不是很可疑啊,据我所知,此二人并非饮酒误事之徒,而且有属于那种特别战战兢兢,做事畏首畏尾之人,但是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两人和刘备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好,糜芳更是刘备的大舅哥呢,如果这两人是刘备安插在关云长身边的眼线,卧底的话,那这个事件是不是更加容易理解呢。而费诗的出场是不是也就更有目的性呢?接下来,云长便令缪化作先锋,关平为副将,自总中军,如此一来,人员的配置也显得更加合理,似乎刚才的那种布局也只是为这次的隆重出场做了铺垫吧。接下来,云长可谓是大展才华,放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探马报到许都,曹操大惊,意欲迁都以避云长,连操尚且如此,大家想想,刘备此刻心中是喜是忧,只怕是喜忧参半,夜不能寐了吧。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云长虽则勇,仍不敌陆逊(后文种会加重分析),吕蒙联手施计,当其在荆州路上,进退无路时,差人往成都求救,而救兵却迟迟不至,并未有音讯传来,云长势迫,军心已乱,只得暂住麦城,遣使往上庸,求救于刘封、孟达处,等待川兵,以安军心,然刘封,孟达却未发一兵一卒,刘封乃何人,刘备义子也,书中写道,他因不满于云长向刘备进言立刘禅为世子而不满于心,这也太假了吧,义子如何能立为后嗣,就算没有问关羽,刘封难道就想和刘禅争这个世子之位,可能吗?况且虽未义子,刘封却无尺寸之功,在蜀国的地位又何如云长,本就寄人篱下,刘封若为一己私念而得罪云长,不发兵出,若云长化险为夷,他不找死,就算云长死在了麦城,若刘关真的情同手足,那他不也一死,他有那么笨吗?这罪过可比丢了上庸大得多了,不是想不想救的问题啊,而是敢不敢救得问题,除非有刘备授意,不许刘封相救,刘封有了靠山才会硬着头皮撑下去,可又有谁会知道事发之后刘备会死不认账,将所有的责任推到刘封身上呢?若真是这样,那千古第一冤又岂会是窦娥,只怕早已是刘封了吧!刘备可真是老谋深算,先借东吴之手费了关羽,再者要架空诸葛亮,眼见曹丕称帝,刘备心中能不急吗?于是也在两川称帝,并倾全国之兵,意欲伐吴,伐魏刘备自知也没有多少能耐,还是先伐了吴,吴毕竟弱点,而且也有借口,到时候有了吴、蜀两块宝地,就可以和魏平分天下,那不就可以再议北伐,于是不听孔明的再三劝阻(当然,也可能是认为诸葛亮不放兵权),七百里连营,逼得吴国是又投降又告饶的,但刘备要的是整个东吴,又怎么会那么见小利而收手呢,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以为东吴没人才,可以一口吞了的时候,却来了个小小的陆逊,在刘备的全盘计划中是个意外,以至于兵败病终于白帝城。权力之下无“仁义”,利益之前无“兄弟”,历史毕竟是历史,不像小说一样有着它完美的情节,在轮回的碾压下,存下的只是金钱,白骨,血流成河。“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若使当时身便死,后世谁能辨忠奸。”假若当时没有那样一个陆逊(忘了说,吕蒙大破关羽之计是陆逊出的,但那时陆逊并不出名,所以功劳就让吕蒙占了),历史留给人们的还会是桃园三结义那样一段佳话吗?云长会怎样,刘备会怎样,孔明会怎样。有人说,刘备当日白帝城托孤是怕诸葛亮有反意,让刘禅拜孔明为父,以安其心,与孝庄当日下嫁多尔衮来保住顺治皇帝的皇位是一样的道理,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事情有时是可以计算准确的,但难以计算出的是人心
第2个回答  2013-12-06
此乃他个人之过,其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终止兵败,怨不得别人
第3个回答  2013-12-06
他自己的过,自己大意,能怪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