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的流域概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入台州湾。沿海区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为台州主要产粮区。
源头至上游仙居县内,永安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全长116公里。两岸支流平行排列,自南、北向主流汇集。全县地形从外向内倾斜,略向东倾。各支脉斜交、层叠,构成多级梯状平台。平台上缓丘起伏,围限成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适宜农耕。其中下各、城关、田市、横溪等4个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其河谷底部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本县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全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产物。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和节理较为发育,相变强烈,岩性复杂。在漫长的地壳演变中,形成多变的山岳景观。奇峰幽洞,比比皆是。著名的仙居八景:“南峰钓艇”、“东岭晓钟”、“石龙霖雨”、“水帘瀑布”、“景星望月”、“锦凤冲霄”、“麻姑积雪”、“苍岭丹枫”,各领风姿,令人神往,骚人墨客,游迹遍至。清翰林院编修潘耒记道:“天台深幽,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2C°,1月份平均气温为5.6C°,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C°。由于地形复杂,位置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8毫米,呈双峰型分布,前峰为梅雨,后峰为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达233毫米;11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只有75.9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双季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茶、桑、油茶、柑桔等经济作物。但盛夏伏旱,梅雨季与台风季的暴雨以及冷空气带来的低温霜冻,对农业有严重影响。
仙居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两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  战国时,仙居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鄞县回浦乡。东汉时,仙居已是国内高僧名道涉足之地,兴平元年(194)建造的“石头禅院”,遗址尚存。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吴越宝正五年(930),改名永安。宋时,仙居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今名。
上游天台县境内,天台山脉由县西向东北蜿蜒,西南绵亘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东部最高的苍山顶海拔1113米,北部华顶山海拔1110米。始丰溪两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81%,河谷平原和台地占19%。溪流分属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珠游溪5个水系。始丰溪贯穿天台盆地,全长132.7公里(境内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11.54平方公里)。天台县,以境内天台山得名,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之间。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县地处台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四地区的交接地带,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上三线”(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天台山建筑庵传法。陈隋高僧智居天台22年,建12刹,开创佛教天台宗,成为影响海内外的一代创教大师,于是天台山就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唐朝,僧一行抵国清寺学算编写《大衍历》;诗僧寒山子隐居天台70余年,晚年曾来苏锡一带,有《寒山集》传世。(现在,欧美等国已掀起一股寒山研究热。)最澄等90多位日本僧人来山求法,使天台山名声远播。此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僧人来山求法礼佛者不绝于途,国清寺被日韩等国奉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宋朝,张百端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山遂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赤城山玉京洞和灵墟、司马悔山也分别载入道书成为天下第六洞天和第十四、六十福地。禅僧济公降生于天台城关,他擅长诗文,戏佞济贫,被民间尊为“活佛”。现在,济公出生地石墙头建有济公亭,济公少年读书处赤城山建有“济公佛院”。梵宫道院既为胜境增彩添色,又使天台山获得了“佛宗道源”的美誉。天台山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传说文化的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典范。“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中游临海市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灵江,由西向东横贯本市中间掠过。从仙居县而下永安溪,从天台县而下的始丰溪,在临海西边的版图上,成“Y”形,在永丰镇三江汇合,进入灵江。括苍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脉,逶延盘踞在境内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中部是断陷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峰峦层叠,山丘延绵,河流阡陌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全年积温5370℃,无霜期241天,平均蒸发量1231.4毫米,属湿润地区。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频繁。
从夏朝开始,临海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和属地演变情况。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为东部都尉治,属会稽郡,县治于章安,属会稽郡。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县,分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公元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在章安;公元323年,临海郡辖章安;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郡,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年)移县治于大固山;公元1227年,设台州路总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省。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1949年5月,临海解放,同年10月,成立台州专区,驻地在临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临海一直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下游黄岩区境内,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山余脉,自西向东延伸,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铅、锌及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境内百条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灌溉黄岩、椒江、路桥、临海、温岭5市(区)百万亩农田,解决三百多万人民生活用水。城区永宁江、南官河、西江河、东官河“一江三河”穿城而过,方山、翠屏山、松岩山众山环绕;西部山区是台州城市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境内大寺基森林公园总面积2.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3%,长潭水库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达7.32亿立方米。著名风景区有划岩山、黄岩大瀑布群、富山大裂谷、浙东十八潭、船山大峡谷、松岩山、黄岩石窟、九峰公园、永宁公园、院桥鉴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其中九峰山和松岩山旅游风景区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划岩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区。
黄岩故地在夏、商、周为东瓯地,春秋战国为东瓯王国,秦代属闽中郡,汉代属回浦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属临海县,唐代上元二年(657)始设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名为黄岩县,因中国道教名人王方平隐居之山顶有黄石而得名。1980年析东部以工业重镇海门为主的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东山公社,成立海门特区(过二年撤海门特区设椒江市)。1982-1984年,划归椒江市。198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市(县级市)。1994年12月,台州地区撤地易地设市,黄岩撤市设区(县级),所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路桥、金清、新桥、横街、蓬街、下梁、峰江、桐屿、黄琅、螺洋共8镇2乡划出设立路桥区,同为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自此,原黄岩县全境一分为三(三区:黄岩、椒江、路桥)成为台州市市区,撤市分区后的黄岩,总人口56.73万,面积988平方公里。
黄岩历史悠久。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盛,曾产生“南宋第一相”杜范、诗人戴复古、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一大批俊杰贤人。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罗宗洛等8位黄岩籍“两院”院士,以及革命家、艺术家陈叔亮等。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五代沙埠青瓷窑址、北宋始建瑞隆感应塔、瑞岩净土寺塔、五洞桥、孔庙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委羽山中国道教“第二洞天”、佛教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翠屏山朱熹讲学堂遗址等名胜古迹。博物馆馆藏文物达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件,拥有量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5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黄岩翻簧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盛产“黄岩蜜橘”、“东魁杨梅”驰名中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开始种植柑橘,是世界宽皮柑橘和东魁杨梅的始祖地,获得“中国蜜橘之乡”和“中国东魁杨梅之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
入海口椒江区境内,东濒大海,西接黄岩,北界临海。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内河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区域属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地貌主要类型为沿海海积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5%。余为低山丘陵、滩涂和海岛。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夏鲜酷暑而冬无祁寒。椒江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
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 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章安历史上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座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