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顿的相关访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爱国拥军的壮歌,陈桥顿唱了16年。
陈桥顿从小就梦想当兵报国。他的家乡惠城区沥林镇是革命老区,走出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革命家和著名将领,功勋卓着的东江纵队就曾经战斗在这块红土地上。
陈桥顿的军人梦没有实现。但经过20多年的拼搏打磨,他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数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家,他的桥胜集团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 0强行列。
富裕起来的陈桥顿,仍然怀揣儿时的梦想。他常对家人说:“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定和平的环境,发家致富也就没有保障。致富思源,居安思危,钢铁长城要靠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
2004年7月28日,已经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陈桥顿,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授予“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这位广东省政协常委、惠州市桥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面对此项荣誉时仍然觉得激动万分,他觉得这是对他多年来拥军拥属的鼓励,也是对他未来工作的鞭策。
民企与驻军共建开先例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陈桥顿爱国拥军的情怀也逐渐浓厚。在他的倡议下,1996年,桥胜集团有限公司与驻惠某部结为双拥共建对子,开创惠州民营企业与驻军开展共建活动的先例。
陈桥顿经常请部队领导到公司给员工上国防课,增强员工的国防观念。应部队邀请,他也经常到部队和官兵谈理想,谈人生,谈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好处。
12年间,陈桥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为驻军解决实际困难。而他思考最多的,还是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如何开展爱国拥军活动这一崭新课题。为扩大拥军规模,今年3月,陈桥顿向家乡惠城区沥林镇的民营企业家发出倡议,积极投入拥军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建设。
全镇43位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纷纷与驻军结成了共建对子。
号召民企帮扶军烈家庭
有一句话常挂在陈桥顿嘴边:“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他先后和29户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建立扶助关系。烈军属家庭经济拮据,他慷慨解囊;烈军属家的屋顶漏雨,他派人维修;烈军属子女上学交不起学费,他热情相助。他把烈军属当成自己亲人一样关心备至。
张岩好新婚没几年,丈夫便因病去世。儿子长大后参了军,却在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女儿长大后,张岩好招了个上门女婿,可没几年光景,女婿又撒手西去,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孙子。一连串的不幸,使这个家庭一度陷入绝境。
陈桥顿向他们伸出了援手。他亲自带着施工队,将张家的房子修葺一新。每逢农忙季节,他都要吩咐公司员工,买上一批化肥农药,前去张家增援。为让张家尽早脱贫致富,他专门聘请了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张家实施科学种养。
陈桥顿深知,济困扶弱,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心。12年来,在他的模范带动和奔走呼吁下,仅沥林镇就先后有15位民营企业家和他一道,与29户烈军属建立了帮建联系户制度。
广开转业退伍军人就业门路
惠州市驻军较多,每年都要接纳不少转业退伍军人和过往军属。
几年前,河南省一家伤残转业退伍军人兴办的工厂,由于生产不景气,产品滞销,工厂面临倒闭。陈桥顿获悉情况后,一次性购买了这家工厂数万元产品,并无偿资助他们1万多元。为尽早帮他们走出困境,陈桥顿专程赶到河南,面对面指导他们如何创业兴厂,与他们建立了长期扶助关系。很快,这家工厂起死回生,生意红红火火。这些转业退伍军人十分感动,特地从河南给陈桥顿送来“竭诚支残、义重情深”的锦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难度越来越大。为减轻政府负担,陈桥顿为转业退伍军人广开门路,先后在自己的公司安排了20多名来自河南、四川、广西的退伍军人。
在风云变幻的商战中,陈桥顿时刻不忘爱国拥军。除支援部队建设外,他还先后捐资社会公益事业500多万元,坚持为全镇70多名孤寡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元水果费。他不断用自己创造的财富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为党和政府分忧,划出了一道闪光的人生轨迹。
出资10多万支持家乡举办自行车比赛
上月20日,火炬手名单出炉,陈桥顿榜上有名。“我很高兴,也激动。”陈桥顿告诉记者,“当选火炬手,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意味着以后要更加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回报社会。”
陈桥顿一直用行动支持着奥运会。上月24日举行的惠城沥林自行车文化节暨春季招商会活动,他就赞助了10多万元。活动中,以迎奥运会为题的首届沥林自行车公开赛开赛,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上月28日,陈桥顿得知本报开展“东江时报读者林”植树活动,他一口气以个人名义捐种30棵,其中10棵树命名为“火炬手树”,以此为奥运会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