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关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11-19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
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
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
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
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此后,“皇帝”
便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然而,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他也
得在皇帝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统治。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加以
研究,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皇帝制度及其形成
“帝”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它在商代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
神。商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着力塑造了“上帝”。上帝和地
上的殷王一样,有自己的朝廷、官吏、使节(风、云、雨、雪诸神)。它支
配着形形色色的自然现象,可以令风、令雨。它又通过先公先王对人
世发号施令,从而给商王朝的统治加上了神圣的灵光。“皇帝”,则始
见于西周金文,也是指天上的神,但皇帝与现实的社会政治联系更加
紧密,周王可以直接向上帝祈求祷告而勿须通过先公先王转达。及至
春秋,周王室势力一撅不振。与此相对的是,春秋时期的天帝也成为
一种摆设。这时候,祭祀的对象都是有利于民的自然界的东西,或者
是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黄帝、尧、舜等,于是“帝”逐渐演变为历史
上的圣王贤臣。到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春
秋时期人们把帝神还原为历史人物,而战国时期则把帝神变成了活生
生的君王,至此帝神已完全还原为人。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则进而
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一整套维护其
绝对统治的皇帝制度。
二、皇帝制度的利
首先,在政治稳定方面。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皇帝
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结构,它是在中国社
会内部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分散性的情况下,通过实现国
家统一而形成的,是以官僚制取代世袭的贵族制而实现的。在这种政
治体制下,皇帝是重中之重。他集中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充分拥有行
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同时,他也拥有对一切文武官员和
勋贵等的任免、奖罚、生杀予夺的权力。从而可以随时调节整个统治
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历史证明,只要皇权的这种调节功能得到正常
发挥,整个国家将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强大的中央王朝就
会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的大一统格局。
其次,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正是在以皇帝制度为突出标志的
封建大一统社会里,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由于皇权的巩
固与发展是以大量存在的自耕农为其主要经济基础的,因此,皇权必
定要保护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封建小农经济条件下,无论哪
一朝,哪一代,统治者对农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视,他们把农业作为国家
的根本来对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把“重
农抑商”作为一项国策来施行的。他们运用政治权力与法律手段打击商人、封建地主与地方势力,给自耕农以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使得自
耕农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在这种政治体制下,中国封建经济曾达到
很高的发展水平。
三、皇帝制度的弊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缺
陷性。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
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
识不断的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
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创
立了皇帝制度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仍然满足不了他的政治野心。
不断的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当社会矛盾激化时更是采用严刑峻法来
镇压人民的反抗。结果秦朝在二世时迅速灭亡。这与秦始皇滥用权
力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期间喜好游玩,在全国
各地建立了许多离宫,每次出游都征发大量的劳役。同时,他穷兵黩
武,先后三次对高丽用兵都失败了。由于他的横征暴敛,人民苦不堪
言,纷纷起来反抗,隋炀帝本人也被臣下宇文化及所杀。
除了这些滥用权力的皇帝之外,还有一些皇帝在权力的使用过程
中犯过严重的错误。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在建立自己
的王朝后,总是想着子孙后代可以把皇帝之位传承下去。他们认为秦
朝迅速灭亡是因为秦始皇没有分封子弟,当王朝有难时这些同宗们没
有实力来救助。于是,他们分封子弟们为诸王,手握重兵散落在全国
各地,这样就可以保证王朝的稳定。然而,正是这些藩王们,当他们有
了实力时,就想着得到更大的权力。汉文帝时的“七国之乱”,燕王朱
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野心膨胀的后果,这些战乱给社会造成了很
大的伤害。如果,王朝的创建者不采用分封制的话,同室操戈的悲剧
也就不会出现。
这还是强势皇帝的行为,虽然他们运用权力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
题,但至少他们能够保证政出一门,皇帝的意志可以在全国内实现。
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把握和运用自己应该有的权
力,尤其是当皇帝比较弱小或者昏庸无能的时候,皇权便会旁落,被皇
帝身边的各种政治势力所窃取。在这些政治势力中,宦官和外戚的势
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孤独的,也是多疑
的,他对整个官僚机构有一种本能的对抗情绪。为此,皇帝通常都会
用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去对抗官僚阶层,而他身边最近的人就是他的后
妃和伺候他的宦官。于是,皇帝便会赐予他们权力,让他们去打击、迫
害士大夫官僚,以巩固自己的皇权。从而使得宦官和外戚的势力大
增,到后来皇帝的权力逐渐落入这些近臣手中,形成宦官专权或者外
戚当政的局面,皇帝成为摆设。
所以说,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
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它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
与消极同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诗经·小雅·北山.
[3]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1993(2).
第2个回答  2011-11-19
  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 皇帝制的实行。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 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的威胁;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实现了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这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巩固,这在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4. 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实行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 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推荐,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心,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6. 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编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8. 1912年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纵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皇权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严密。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其形成初期,有利于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略,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兴建大型工程(特别是水利工程);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空前强化的专制容易形成暴政,使广大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可言;衍生出庞大臃肿的官僚队伍;另外,还容易出现特权阶层和政治腐败。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并使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专制更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不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使整个民族在近代裹足不前,落后于世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25
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