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那件事阅读答案

文章:
对老北京来说,有两缕声音最梦牵魂绕:鸽哨与空竹。
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二者的音容又近乎姊妹:嗡嗡嘤嘤、央央琅琅,如梦如幻、清越绵长……不同的是,一个在高处疾掠,一个于低空徊荡。
尤其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没有它,没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
如今的北京,鸽哨难觅了。
大家很少再集体仰望什么,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群滑着弧线、遛冰似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
天寂寞了,云枯瘦了。即使晴空,因没有翅膀和音符,也显得像白痴。
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CD:《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起初难觅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末了,遇上了在宋庆龄故居做义工的郑永祯,郑师傅酷爱鸽子,退休后主动来这里驯鸽,其弟则擅长配哨,可谓珠联壁合。谁知,又遇上个大麻烦:郑师傅说,附近住着位高级官员,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要择时机……
郑师傅还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一件大事:帮王世襄养鸽子。
世襄先生是个最好介绍又最难定义的人。往复杂了说,乃文物家、史学家、民俗家、美食家、收藏家、鉴赏家;朝简单了说,就是个一辈子爱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而所有玩习中,蓄鸽听哨为至爱,他甚至编著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鸽书,将鸽哨的源流、制式、造法、音效一一详解。
先生戏称自己乃“吃剩饭、踩狗屎”之辈,何出此言呢?“过去养鸽子的人,对鸽子就像待孩子。自个吃饭不好好吃,扒两口剩饭就去喂鸽放鸽。他们还有个习惯,一出门不往地上看,却往天上瞅,常常踩狗屎。”
王世襄回忆说,“过去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悦耳的哨声,忽远忽近,琅琅不断。”养鸽行话多,圈内不叫养鸽,叫盘鸽。24只算一拨儿,要盘最少两拨儿,飞起来才好看。盘鸽至少早晚两次,若不勤飞,鸽身囤肉赘膘,就废了。
据说,世襄晚年最大的遗憾,即没地儿畜鸽。所以,他将此事托付给郑师傅和名人故居的一个旮旯,并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
“它不像信鸽,一放全跑了,而是围着巢舍成群盘旋。养好了可一盘白,一盘灰,一盘紫。鸽哨传出钧天妙乐、和平之音,定能为‘人文奥运’添上最亮丽、最生动的一笔。”九旬的世襄亲笔题写《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
奥运开幕那夜,我守在电视机前,祈祷老人能如愿。终于,该放鸽了……那座叫鸟巢的盆子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
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抬望的习惯?
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低头觅食、左刨右拣——只惯于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你说,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
问题:
1、“如今的背景,鸽哨难觅了。”清指出并简要说明该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请品味该句子的含义。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15.答案示例:①魂牵梦萦的鸽哨;②难以寻觅的鸽哨;③令人遗憾的鸽哨;④引人深思的鸽哨 (共4分,每空1分)
16.答案示例:①因为群鸽在天空中盘旋的形态看起来很美:有着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像雨点般的精灵;鸽哨听起来很动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②鸽哨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的目光引向遥空(没有了鸽哨,没有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7. 答案示例:复杂情感:对人们破坏环境的谴责,对飞鸟时代逝去的遗憾,对鸽哨的怀念,对人们只重物质追求的忧虑……思考紧扣作者情感中的某一点作答。(共7分,情感3分,思考2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1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04
人们不重视保护环境,想让人们注视环保。
如果连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都不保护,和那些畜生又有什么不同呢?
第3个回答  2012-02-04
自己想
第4个回答  2012-02-03
tgdgrdgdr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