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金刚》:一部颠覆世界观的奇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17
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在家庭遭遇重创,父母双亡之后,前往印度色拉梅西藏寺院出家,经过22年的佛法修习,获得了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然后重返商界,运用金刚经的智慧,将一家小钻石公司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美元的行业巨头。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了《能断金刚》一书,用世间事例阐释《金刚经》的深奥智慧。《金刚经》,书名本身就充满深意,它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石是世间最硬的物质,而金刚经所包含的智慧能破一切,但不为一切所破;它无坚不摧,因此称为“能断金刚”。
南怀瑾老师曾说过,“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它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最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而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
有人可能会质疑,佛家的东西(包括《能断金刚》里面的一些法则)很多无法用科学来证明;那我看还是不看,信还是不信?我个人认为,不妨看看。首先,科学是受限于经验的学科,有很多领域是目前科学水平未能触及的。其次,佛家的东西,包罗万象。其中有一部分,即使无法证明,我们也不妨一试。比如说“种善因得善果”,因此提倡在身(行动)、语(语言)、意(念头)层面保持正向和善良。这些法则即使是无效的,我们做了也没有坏处,最多就是对他人付出了多一点的慷慨和宽容。但万一这个法则是对的,而且威力无穷,而且你尝试了之后就开始在你身上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呢?
有很多案例,因为遵循《能断金刚》的法则而获得了财富和幸福。作者本人自然是明证之一,书后所附若干人物案例,也都是其运用《能断金刚》中的原理之后生活的改观的例证。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件事情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而大惑不解。我们想知道,我们所经历的、但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恶果,到底源自何方;我们更想知道,如果想创造富足美满的生活,又该采取什么行动。而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深层次的因果关系,它是如此根本和重要,以致于即使我们目前半信半疑,也不妨先看看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洞见。
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你手上有一根笔,你如果把它拿给一只狗看,狗会认为这是什么?肯定不是“笔”,或许是一根树枝?如果拿给一颗蚂蚁看(把笔横放在蚂蚁面前),蚂蚁会认为它是什么?肯定不是“笔”,或者认为是某种需要它绕行的障碍物?同样一个东西,三个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好像截然不同。再进一步,如果这根笔就在那里,但没有任何观察者看它,它又是什么?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就拿那个最令你讨厌的同事举例吧。他似乎本身具有令人讨厌的品性。可是我们想一想:总有人(或许是另一位同事,或许是他的家人--例如妻子和孩子)觉得他是一位可爱之人。所以,“令人讨厌”不是他固有的品性,否则,所有人都应该讨厌他才对。
其实,这个人就像一个空白的屏幕,是中性的,不同的人会在他的身上看到不同的品性。这个就是《金刚经》一直在讲的“空性”。假如抛开观察者的看法,那么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什么都可能是,但也什么都不是)。其他事物,都是同样的道理。
好了,上面讲的是书中第一个关键主题“空性”。然后作者开始讲“因果关系的法则”。
既然这个貌似“令人讨厌”的人具有空性(即本身不具备任何令人讨厌或令人喜欢的特性,是“空白的”、“中性的”、“空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他“令人讨厌”?既然不是他的原因,那一定有来自别处的原因使我们讨厌这个人。原因何在?
来源于我们自己。作者接下来介绍了“业”(Karma)这个概念,为说明方便,作者用“意识铭印”来作比喻。
你每时每刻的任何动作(身)、任何语言(语)、甚至任何念头(意)都在你的种下“铭印” (或者说在你的“心田”里播下“种子”)。
不同的动机决定了不同的铭印以及其强度。比如你出于关心而帮助一位同事,或者只是为了不让这位同事的问题影响你的工作进度而“帮助”他,种下的铭印就完全不同。另外,当你向别人采取行动时,那个人身处的条件或环境也会影响你铭印的强度。比如,你帮助了一个急需帮助的人,就种下了非常强大的铭印。
我们的意识储存了无数我们种下的铭印。它们就像机场跑道上的飞机一样排队等着起飞。较强的铭印优先起飞(铭印起飞的时候,就是它“成熟、开花、结果的时候)。当铭印“起飞”时,它升至意识层面,并决定我们对于那一刻所经历的任何事情的全部感知——也即它迫使我们在那一刻用特定的方式看待事物。
好了,回到那个“令人讨厌”的人。我们之所以会把他看作“令人讨厌的人”,是因为那一刻所成熟的铭印迫使我们这样看待他。而这些成熟的铭印,当初都是我们的行为、语言、意念在心田里种下的种子。
作者介绍,有如下法则主导着过去的铭印成熟(或起飞)的方式。
1 铭印迫使你所经历的体验和原本铭印的基本内容相吻合。
负面的铭印只能带来负面的体验,正面的铭印只能带来正面的体验。
2 铭印的力量在其停留在潜意识里时(也即在它尚未起飞前)会不断增长。
所以即使是很微小的铭印,都可能在未来触发巨大的感知。
3 没有植入相应的铭印,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体验发生。而一旦一个铭印被植入意识中,它必定会引发一个体验——没有一个铭印会落空。
所以,我们所经历的任何对人事物的体验,都是我们之前植入的、相对应的铭印迫使我们体会到的。而我们种下的任何铭印,都是导致我们相应的体验。
所以,即便是一个相对微小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在实施它的时候,就认识到铭印会如何迫使我们(在未来)以某种方式看到原本是“中性”或“空性”的世界,那么它就会引发惊人的结果。
到这里,如果你认同作者介绍的这套法则,我们应该已经看到了有意识地创造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
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我们所追求的是哪种目标(结果),然后往前推理,分辨出能够让你看到这种结果的特定铭印应该是什么,并且种下它。
那么,什么样的铭印能够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是不太容易掌握的、比较需要智慧的层面。
作者慷慨地把他对前人智慧和佛典的总结和梳理,为我们梳理出46个常见“商业问题”(也是人生问题)的来源——即导致它的铭印是什么、以及用什么“解药”去对治它。这些具体的因果对应关系的介绍,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因此也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去回顾、对照、反思的内容。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的“空性”、铭印种植和成熟的原理,也知道了是我们此前种下的铭印迫使我们现在用某一视角来看待事物;同时我们也要记得,我们在回应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那一时刻,又在种下新的铭印,而这些铭印在未来又会让我们经历到相应的体验。
所以,如果我们面对着向我们发怒的父母或者老板,如果此时我们的内心的回应是在“咒骂回去”(种下新的种子),那么看到他们发怒的机会一定会再次到来。
基本上这就是此书第一部分的极简梳理。
而此书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尤其是第三部分讲的“回首人生,无怨无悔”和“了悟财富真源头,创造无限大经济”)又跃升到了一个更加殊胜、宽广、慷慨的境界。而这些,就留待有缘的读者自己阅读和体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