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让车臣人返回家园,为何车臣人不感谢,仇恨反而更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车臣是俄罗斯联邦内一个民族自治国家,是车臣人的家园。车臣是俄罗斯帝国打下领土,从此车臣与俄罗斯便产生三百年恩怨,俄罗斯帝国强大时,车臣人就老实,俄罗斯衰弱时,车臣就想独立。这种恩怨从车臣战争时就能看到,车臣战争就因苏联解体,车臣人想独立而发生的战争。

车臣人在与俄罗斯相斗几百年,人口并没有大规模减少,即使两次车臣战争中死亡很多人,但车臣还有一百多万。当然这些人口数量保持这么多,也要感谢赫鲁晓夫。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战时,车臣人由于想借德国人而独立,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斯大林下令把大量车臣人迁往边境地区。除了对车臣人的惩罚,主要怕车臣人聚在一起生乱。

但赫鲁晓夫上台后,全面否定斯大林,下令让车臣人返回家园。于是大量的车臣人陆续返回家园。这些车臣人回到故地后,并没有感谢赫鲁晓夫,反而对苏联乃至整个国家产生极端仇恨,而且这种仇恨越积越深。

外界不明白,当时车臣人为什么不感谢赫鲁晓夫,反而增加的是仇恨?



车臣人是俄罗斯一个小民族,但正是这个小民族在 历史 上与俄罗斯相斗三百年。外界不明白,车臣人是高加索地区一个民族,为什么信奉伊斯兰教?因为车臣 历史 上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过。但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战争中,俄罗斯占领了车臣,并将其纳入版图内。

车臣人被俄罗斯帝国占领后,也是反抗不断,俄罗斯下手很狠,经过长时间铁腕治理,最终降服这个民族。

但随着俄国衰败,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车臣人那颗不安的心又蠢蠢欲动了。苏联建立后,对于车臣也进行强势治理,防止这个民族作乱。苏德战争爆发后,战争初期苏联节节败退,于是车臣人再次想独立,于是就想借助德国人独立。

车臣人没想到,苏联扭转战局,不仅把德国人赶出去,还占领柏林。二战后,斯大林对车臣人的做法很恼火,因此决定迁移车臣人,防止在车臣人在一起聚集闹独立。



从俄车长时间恩怨中,我们会发现,越是俄国弱的时候,车臣人越想闹事。而俄罗斯强大时,车臣就老实,但内心不老实。这就是后来有人总结的“ 俄有难,车必乱” 的说法。

不过在几百年恩怨中,车臣人与俄罗斯人实际上结下长期的仇恨。而斯大林的做法,又增加了仇恨。不过斯大林做法虽然武断,至少车臣人不会聚在一起作乱。因为车臣人流放的地方很分散。赫鲁晓夫下令把车臣人放回来了,这就给了车臣人聚在一起闹事的机会。但最初车臣人聚在一起只是对苏联的仇恨,还不敢反抗苏联。



对于苏联把车臣人迁移的这一 历史 资料,网络记载很多,在这里不作详述。不过据有关资料显示,迁移的过程很悲惨,迁移的路上有人死去。即使最后到边境地区的车臣人,也有人死去。

这种迁移代价太大,虽然把车臣人分散而居,他们对苏联仇恨却不断增加,只是势单力薄,无法对抗,只得忍耐。

正是车臣人迁移后造成的代价太大,车臣人仇恨增加,即使赫鲁晓夫允许他们返回家园,他们也认为天经地义,没什么感谢。

车臣人对苏联仇恨,之所以越积越多。让车臣人骨肉分离,甚至他们亲人因迁移而死去。



虽然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做了些“善事”。让车臣人返回家园,也为赫鲁晓夫在国际上赢得了好名声,赫鲁晓夫却不知道车臣中有些人仇恨积累太多了。

不能否认赫鲁晓夫以及后来勃列日涅夫加强对车臣控制及车臣建设,一些车臣人也融入苏联,有的甚至成为苏联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有些车臣人则把对苏联仇恨向下一代延续。让后代都对苏联产生不好印象,即使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也无法改变对苏联的仇恨。



仇恨延续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最终结果就是引发战争。当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把国家搞乱后,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相继独立,这让一些车臣人产生独立的倾向。

车臣闹独立中,第一位叛乱搞独立的人物是杜达耶夫,此人是苏军少将,曾在爱沙尼亚驻军。杜达耶夫是苏联培养出来的车臣人,他受过苏联式教育,但他却没有产生对苏联恩情,反而认为车臣独立机会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