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尔维尔和他的《白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一、麦尔维尔的生平介绍

    1.人生经历: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一八一九年出生于一个破产的进口商家庭,父亲是商人,母亲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位英雄甘斯沃特将军的女儿。他十一岁时父亲经商失败,十二岁时丧父,家道从此中落,不得不辍学谋生,十五岁投身社会。他先后做过银行文书、店员、小学教员、农场工人等工作。一八三七年,他上帆船“高地人号”做侍役,开始过航海的生活。麦尔维尔从第一次航行归来后,又在匹茨堡,马萨诸塞和纽约等地当教员。一九三九年开始他便在地方小报上发表习作。

      一八四一年,麦尔维尔上“阿库斯奈特号”当捕鲸水手,难怪日后他会喟然叹曰:“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和哈佛!”到一八四四年十月在波士顿被美国军舰“合众国号”解雇,从此结束他的航海生涯。在这三年中,他呆过三艘捕鲸船。起初,他因受不了“阿库斯奈特号”那种非人的生活,逃到努库希瓦岛,在泰比人中生活了一个月左右。一八四二年八月,他乘澳洲帆船“路茜·安号”离开努库希瓦岛。几个星期后,他同另外九名水手,在塔希提岛附近被押下船,因有参加暴动嫌疑,被短期拘留后,在南太平洋各岛屿呆了一年左右。后来,他到檀香山做过店员,当过商船水手。

      一八四四年,麦尔维尔开始文学创作,从处女作《泰比》起至《白鲸》止的六部作品都以他的四年海上生涯为创作源泉。一八四四年, 他那本描写泰比人生活, 抨击帝国主义者借传播基督教之名,推行殖民政策之实的《泰比》出版后,轰动一时,得到美国著名作家霍桑和惠特曼的赞扬。可是,一八五一年以麦尔维尔本人的亲身经历为题材写的《白鲸》出版后,却受到文学界极其不公平的待遇。此后他虽仍 陆续有作品问世,但始终未能摆脱生活的困境。一八六三年,麦尔维尔携眷移居纽约。一八六六年,他迫于生活,到纽约海关当外勤稽查员,直至一八八五年引退。一八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麦尔维尔病逝纽约,当时人们竟不知麦尔维尔为何许人,直至逝世后第三天,报上才刊登了一条不引人注目的消息。

2.代表作品

      麦尔维尔的作品,除了上述的《泰比》、《白鲸》以外,还有《奥穆》、《玛地》、《雷德伯恩》、《白外套》、《虔埃尔》、《贝尼托·切莱诺》、《骗子》、《比利·巴德》以及一些短篇故事和诗歌。

    《白鲸》在毛姆《文学回忆录》中被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在论述小说的艺术中,将其与《项狄传》、《使节》6部作品并称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威廉·福克纳曾表示,《白鲸》希望是他写的书;他最接近于这本书的小说,是《押沙龙,押沙龙!》,书中那个着魔的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也许可视为福克纳的亚哈。福克纳用他最高调的辩才说,亚哈的结局是“某种心灵的受难所,在其急坠的毁灭的响亮中变成青铜般的不可改变”。“毁灭”可没有任何贬意,因为福克纳补充说:“瞧着吧,一种死亡在等着一个男人。”此书还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剑桥文学史》称之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海洋传奇小说之一。就其文学价值而言,亦被称为美国的《哈姆莱特》。诸如此类评说足以说明《白鲸》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白鲸》作品本身

1.白鲸

一望无际的蔚蓝大海上,一群捕鲸人与白鲸展开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腥大战,曲终人鲸具亡…究竟是什么样的鲸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它就是莫比——迪克。它是一条凶猛而胶诈的抹香白鲸,在大海上一再使许多捕鲸者失肢断臂,船破人亡,成为捕鲸者心目中一种凶熟妖魔。

韦伯斯特辞典:“鲸 :瑞典和丹麦文作hval。这一动物以其周身滚圆或是打滚而得名。因在丹麦文中hvalt意为拱起或形若穹隆之意。”鲸是现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而非鱼类,海上霸主。除此之外,一无所知!为了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鲸,把此书说是《鲸鱼志》、《捕鲸史》并无不可。书里对鲸的分类、习性、从鲸的脑壳、喷孔、嘴、牙齿、尾巴、前额、鳍、骨骼,再到重量、长度、腰围、肋骨数量、每根长度,粗细,弯度......描写得面面俱到。麦尔维尔如饱学之士引经据典把有关论述鲸的书籍、鲸的画作向读者娓娓道来。看似冗长、繁琐,甚至啰里啰嗦,实则不然。只有了解这些细节才能更好理解捕鲸人为何甘冒生命之险。

    鲸全身是宝,鲸油可做照明燃料(当时电灯尚未发明,捕鲸船、南塔开特等与鲸有联系的地方都用鲸油点灯),尤其抹香鲸硕大的头颅内可以获得上百桶鲸脑油,其燃烧的稳定性更佳。体内还有珍贵的色泽呈灰黄色的龙涎香,既可卖高价又可做香水。鲸骨既可做亚哈的残腿,又可替代木头甚至铁制作很多需要品。

    总之,捕到一头鲸得到的利益令人难以想象,以至于捕鲸人愿意以命相搏。

   

2.捕鲸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船长、股东老板、水手、武士、随从等人共同赖以生存的捕鲸船纯粹是利益的牺牲品,这些捕鲸船就和“老人”一样一次次出海,迎着海浪前进,忍受大浪拍打,饱受海水的侵蚀。本次出航的“裴廓德号”是一艘旷古罕见的老派船只,船身不大,但经历了四大洋的台风和静浪,长期经受风吹雨打,好像让它那古旧船身更加坚不可摧。

捕鲸船大多是奇形怪状的,好像在宣示它的威慑力。“裴廓德号”的打扮更是法勒的精心设计:用猎逐到的敌人的骸骨来装扮船身,用长而尖的抹香鲸齿嵌在船板上当缚旧麻绳的栓子,用象牙做滑车轮,船舵用鲸的下颌骨精心镂刻出来,鲸脊和软黑骨做成帐篷……

“裴廓德号”本身就是一个设备齐全、人力配备充足的生产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  在这里,管理严密,各司其职,操作程序有条不素,亚哈就是这个生产中心,这个小社会的最高主宰。这部作品使我们看到了捕鲸这个行业是在怎样进行生产,捕鲸者是过着多么艰苦、危险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捕鲸业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亚哈

    “裴廓德号”的船长是亚哈,在故事讲到1/3时才出现,亚哈在作者笔下更是一个颇为神秘、令人莫测高深的人物。他让以实玛利先是从法勒船长那里听到关于亚哈的一番令人难以捉摸的谈话,接着又打预言家以利亚那儿听到两次语无伦次、令人莫名其妙的“黑话”,把亚哈弄成一个谜样的人物。不过,等到亚哈船长终于出现在后甲板上后,亚哈的性格与意图便逐步显露出来了。

      哈亚显然是一个莎士比亚式人物,与李尔王和麦克白都有契合关系,他像麦克白一样,在技术上是一个英雄兼恶棍。特别是听说“拉吉号”前一天刚和白鲸交过手,亚哈的关注点完全在白鲸状况,果断拒绝了陌生船长求救他两个儿子的请求。

    在上一次猎击中,亚哈给一条凶狠的大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于是,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热症狂。亚哈将白鲸看成人间万恶之源,发誓要到天涯海角去追索它。他搜罗一批所谓社会渣滓,不顾船东的利益,以猎鲸为名出航,使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勒迫他们跟他一起去作环球航行,专事搜捕白鲸。经过长期的海上颊管生活,历尽干难万险,终于遇到白鲸,在接连三天的恶战后,最后总算结果了这条白鲸。但是,亚哈本人,大船,小艇,连同全体船员水手都与白鲸同归于尽,只剩一个幸存的水手以实玛利来向人间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看到亚哈为了追击白鲸,完成他的报仇夙愿,真是费尽心机,百般谋算,从航程准备,船员配备,观测天象、潮汐,查阅航海日志,以至亲自担任守望,布置小艇,处处表现了他要猎击白鲸的急迫心情和坚定决心。他这样把精力全都消耗在一个报仇雪恨的念头上,结果虽然在精神上完成了他的夙愿,肉体上则与白鲸同归于尽,这就是亚哈的悲剧。而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捕鲸船长来说,亚哈的命运也是当时一般捕鲸船长的命运。

4.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名字:《圣经·旧约·创世记》第26章中亚伯拉罕之妻撒菜,因自己没有生育子女,将侍女夏甲给她丈夫为妾,后夏甲生一子,名以实玛利(即上帝听见了你的苦情)。撒菜后来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将夏甲和以实玛利赶出去,以实玛利遂被用以指一般为社会所唾弃之人。作者在本书中以此为第一人称的主角的名字,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当时参加捕鲸航行的心情和感慨。

    以实玛利尚未正式登上捕鲸船就碰上了几桩“兆头不佳”的事情:在捕鲸港新贝德福碰上一个姓“棺材”的客店老板;在教堂里看到一些因捕鲸而丧生的水手的墓碑,在南塔开特的客店门口,看到了一根像绞架的旧中桅。上了船以后就成了船的一部分,担任起捕杀白鲸的任务,作为讲故事的人,他独自活下来了。

《约拿书》和《约伯记》这两个《圣经》文本,麦尔维尔都明白援引过;梅普尔神甫用约拿作为文本,做过令人惊叹的布道,以实玛利则使用向约伯报告其家庭和世俗财富已毁灭的所有四名报信人所使用的公式来作为其“尾声”的题词:“唯有我一人逃脱,来给你报信。”

    5.捕鲸人与捕鲸技术

      在十九世纪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捕鲸完全是只靠体力、凭经验的一种艰苦的行业,多半只有走投无路的人才肯拿生命去拼搏的职业。麦尔维尔凭他亲身的经历,如实地描绘了捕鲸者的生活与劳动,并情不自禁地歌颂他们,尤其是对那几个黑人标枪手,写得那么高大,那么宽宏大量、节操高尚,简直可以成为白人的楷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上船准备到如何在桅顶发现抹香鲸、追逐、刺杀、拖曳到船边、砍头、剥皮、炼油、装桶......一系列的动作都有很大的技术性,如果像苏格拉底说的每个人只应从事一件适宜自己的工作的话,想必能完全掌握这一技术并从事捕鲸行业的人寥寥无几吧。

      守鲸的夜晚,看到一群鲨鱼围着大鲸四周嬉戏,突然横空划过一阵像是冤魂在死海上同声叫喊的呻吟声,把守鲸人吓得讨论死亡及身后事。在赤道渔场,第一个上桅杆找白鲸的人叫大海吞噬了,他们把这件事归因于前一个晚上发出哀怨凄厉、毛骨悚然的狂叫声的主人在报复,其实是海豹群的杰作。这两件事说明捕鲸人绝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不过是有血有肉、敬畏和惧怕大自然的普通人。假如捕鲸人献身大海,幸运一点点的可以和魁魁格一样预感到死亡将至时做一个“棺材”,不幸的就像亚哈说的哪有什么灵车,进大鲸口里还不能使之稍微安静一些呢。

三、本书寓意

      作者对大自然、对大海的描写,不仅从侧面烘托人在同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且善于通过渲染环境,托物寄情,寓情于景,使得人物形象同周围环境、自然现象水乳交融,生动真切。特别是最后与白鲸决斗的惊心动魄的三天,更是写得有声有色。令人心荡神移。

在麦尔维尔笔下,由于作者的身世与处境,他虽然亲身体会到捕鲸者的艰难困苦的悲惨命运,看到种种人情世态,而未能找到任何解决途径,更不能推究原委,只能悲天悯人,感叹人生的祸福无常,将一切归之于天命,因之作品有较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然而,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兼用烘托、债喻、暗示等表现手法,既写了曲折跌宕的故事,又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抒发了他对英与丑、善与悉、文明与野蛮、民主与奴役、命运与自由的见解,表达了他对普通人民,特别是黑人的深挚的同情,揭露与讽刺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处处显示了作者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技巧和思想深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有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