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03
感觉自己最近有些绷得过紧,便买了几本明清小品,就是已经有些烂俗的《小窗幽梦》、《幽梦影》、《围炉夜话》之类的文集,想要通过阅读这类书籍,稍稍放松一下自己。这一系列书籍的装帧确实漂亮又素雅,看起来就有些超脱尘外的样子。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商,通过这类书籍的火爆与这种装帧的流行,也能看出些社会思想的一鳞半爪。大概许多人都身不由己的在社会上苦苦挣扎,情感与心灵便得不到预期的安宁,也就要通过这类图书来抚慰一下自己,在其中得到些使自己宁静的办法。
也的确,这类小品文也都有些超脱出世的意味,内里更不乏清新隽永的文字与卓然不群的意境。读过之后似乎也的确会产生些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的错觉,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放下了,解脱了,然而转过头去,却依然会苦苦追逐着那些得不到与苦追求的东西,以至于真正看穿的只是看穿,放下的只是放下,解脱的也只是解脱。那些阅读时所产生的错觉,真的只是错觉,那些清雅不俗的文章,倒更像是包装精美的致幻剂,让人沉浸在其所产生的幻境,好像自己已经说服了自己,其实只是自己又一次欺骗了自己。
就像上面所说的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商一样,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因为历史环境的原因,人总是不自由的,必然会被困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只不过个体之间存在着看得更远些或看得更近些的区别罢了。明清小品文的出现与流行,也定然有着历史的原因,在那样一个大兴文字狱,言论自由被压制的时期,想说话的人要么明哲保身、闭口不谈,要么不谈国事、顾左言他。所以这类杂糅了孺家、道家、佛家当中各种消极出尘思想的东西便应运而生了。不能说、不敢说并不代表着一定不说,话还是要说的,只不过所说的只能是人畜无害的话,所做的也只是些不涉世事的争斗,便会有了训诂、有了考据、有了小品的流行。这,其实也是种无声的抗议。
说这些文章是旧时的心灵鸡汤,它们的确都有些心灵鸡汤的样子,但让这些文字造诣极高的文人们去熬心灵鸡汤,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毕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让我们疲劳困顿的社会根源,与他们所面对的境况也完全不同了,所以现在的读者一转头便从那些文字里走出来,也未必不是没有原因的。有时候读书,也要从历史上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