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容易感受到,孩子发生了很多变化,特别明显的一点是:不再像小时候听话了。然后冠之以“青春期叛逆”。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觉得孩子处处和自己做对,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做都没用。父母想要和青春期孩子相处得当,教育有效,需要先了解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这些变化。

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处于平衡状态。但青春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较缓,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因而,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一种身心不平衡状态,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身体变化产生的影响

身体外形的迅速发展,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一种“成人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了,希望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期望父母用对待成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如果父母意识不到孩子的这种变化,仍然用以前那种“父母说,孩子听”的方式管教孩子的话,青春期孩子的“成人感”需要在父母面前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很可能通过对抗父母,与父母“反其道而行”来彰显自己的成人身份——觉得自己能和父母对着干了,已经长大了!这就变成父母眼中所谓的“叛逆”。

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性生理的成熟,使得青春期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会希望获得异性的关注。青春期孩子由于这种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对异性的亲近,本是成长的正常现象,但父母如果不了解的话,对待孩子对异性的亲近如临大敌,诚惶诚恐,动不动就冠之以“早恋”加以制止,即是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本性加以抑制,只会适得其反。

心理上的矛盾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身体迅速发展产生的成人感,使得他们要求在处理事情时处于与父母同等的地位,要求更大的生活自由,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如果这个要求得不到以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年人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从而在言行上表示反对,形成反抗。

有着成人感的同时,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方式有所变化。童年多是情感和生活上的依赖,现在则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这就造成对父母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理解这些,父母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不希望自己管,有时候又责怪自己没有帮他。

2、封闭性与开放性

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他们的内心活动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希望有人来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遇到有些共同语言的,就易推心置腹,毫无保留,不加甄别。因此,青春期的学生的封闭性带着明显的开放性。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反感父母翻看他们的日记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但孩子的这种封闭性还有着强烈的希望别人能理解他,因而父母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良好,需要像朋友相处一样去了解孩子,当孩子觉得父母是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愿意向父母诉说自己的事情时,自然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3、勇敢与怯懦

青春期的学生有时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种勇敢常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所谓 “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另一些情况下,又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如在公众场合易紧张局促。了解孩子这种带有鲁莽的勇敢,就容易理解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去做那些很危险的事情,比如飙车。正如对异性的亲近是青春期的特点一样,想表现勇敢也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父母想要完全制止是难以做到的,有效的方法是把这种表现勇敢引导为用合适的方式满足,比如鼓励孩子参加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

4、高傲与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常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难以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评价。几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优秀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而自卑。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具有这种高傲与自卑相矛盾的特性,父母面对青春期孩子的”自负“时,不要立即予以打击,他们对批评十分敏感和脆弱。父母可以对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作为建议,给孩子保留面子,孩子心里更容易接受。如果父母直接驳斥孩子,孩子反而可能和父母唱反调。

5、否定童年与留恋童年

青春期孩子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从兴趣爱好、对问题的看法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他们的内心又留有几分对童年的留恋,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简单的行为和宣泄情绪,尤其是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这种否定童年和留恋童年的矛盾性,使得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需要把握一个”度“。关心多了,会让孩子觉得仍然把他当小孩,青春期否定童年的一面会对父母的这种关心进行排斥;较少过问孩子,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由于否定童年的一面,使得他们很少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但如果父母没有主动帮到他,又会责怪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需要做到”不温不火“。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

思维特性

1、创造性与批判性

青春期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想摆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学习,以及对教师、父母的依赖,证实及展示自己的能力及才华,因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意识和热情。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学生批判思维明显见长,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持过分批判的态度。理解这些特点,父母也就容易理解青春期孩子为什么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唱反调,有时候孩子唱反调其实只是想故意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心里接受,表面不接受。

2、片面性与表面性

青春期的孩子思维存在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这种表现首先反映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例如看到社会的阴暗现象,就容易对整个社会都抱失望、消极的态度;其次,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易钻牛角尖;第三,在学业中表现出极高创造力的同时,在思想上又暴露出思想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虽有新意但并不准确。思维的表面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分析问题时经常被事物表面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思维的片面性与表面性决定了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讲道理,虽然他们看似明白很多,有时候比父母还能说,但毕竟看待问题不全面,因而不能期望说理就能达到教育效果。

3、自我中心性

青春期的孩子常在心理上制造出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自己每一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他们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在公众场合他们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注视着,衣服上有个小污点就会很不安,觉得大家都看到了;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他们常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总不理解自己;他们常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然而大家在一起时,每个人都在欣赏自己,并不过多的去关心别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演员和观众。

青春期的孩子还存在关于“个人的虚构”。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自己才能够感受到那些痛苦与喜悦。他们常对父母说“你怎么会了解我的感受呢?”这种对于自己的感受过分夸大的倾向,使他们在评价事物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依此进行评价,最后常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了解青春期孩子存在这种”假象的观众“和”独特的自己“,父母就不必对孩子有些看似夸大的行为予以贬低和打击,理解这只是孩子在这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就能对孩子的行为多些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