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的疾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足部的疾病有很多种,但最被人们重视的,除了感染疾病“足癣”,还有“扁平足”,拇外翻,拇囊炎,足鸡眼,大脚骨,等。 扁平足概述:
扁平足(骨科),平足症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态异常、肌肉萎缩、韧带挛缩或慢性劳损造成足纵弓塌陷或弹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又称为扁平足。
其病因主要有:(1)遗传因素;(2)先天性足骨畸形;(3)足部外伤或慢性劳损;(4)足内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痉挛。临床上分为姿势性平足症和痉挛性平足症。
临床表现主要为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站立时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处肿胀压痛,休息减轻,晚期发展为痉挛性平足,并可引起骨性关节炎并发症。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本症可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若为先天性者则多在10岁以后出现症状,常因各种损伤和劳累、肥胖而诱发,双侧多见。本症重在预防,一般行非手术疗法多能奏效,少数患者则需手术治疗,亦可获得较好疗效。疗效欠佳者多数是未经正规治疗或伴有合并症、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足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2、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诊断依据: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伤史。
2、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休息可减轻或消失。晚期为痉挛性平足,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亦难改善。
3、站立位X线足正侧位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载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作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连线作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
治疗:
治疗原则
1、预防措施:有遗传倾向或经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缘着地练习行走,避免足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防止疲劳。适当的跑跳动作有助于锻炼足部肌肉,减轻韧带负担。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一个薄垫。
2、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姿势性平足症和大多数痉挛性平足症。可以理疗、按摩、加强足内、外在肌锻炼,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平足鞋垫矫正。但应以加强肌力锻炼为主。对痉挛性平足症病人应注意休息,严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矫枉过正,而后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于内翻内收位。症状消失后,再穿平足矫形鞋和鞋垫。 在这方面立行天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好评。
3、手术疗法:少数病人经各种非手术疗法不见效者,可行三关节固定术(即跟骰关节、距舟关节和距跟关节)。
用药原则
1、对大多数病人,不需药物治疗,主要进行足内、外在肌功能锻炼为主;
2、对少数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要应用抗生素和支持对症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必要时输血或人体白蛋白。
预防常识:
本症主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纵弓塌陷或弹性消失而引起足部疼痛。扁平足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形成足弓的结构发育不良及各种损伤和劳累所致。父母有平足者,其子女往往也有平足。有些人虽有平足,但并不感不适。只有那些感到疼痛,影响行走者才能称为病态。本症主要在于预防,有先天性平足或遗传倾向者,幼年起即应锻炼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强其肌力,同时减少负重过度或防止疲劳。穿用平足矫形鞋或鞋垫。 足癣是指发生在趾掌面的霉菌性皮肤病,足癣是皮肤真菌侵犯跖趾间表皮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俗称“脚气”。依皮损特征可分为水疱型,擦烂型,鳞屑角化型。擦烂型常见于4-5或3-4间趾间,角质层浸渍,发白,松离,剥脱后露出鲜红的糜烂蜂窝状基底
发病原因是由于表皮鲜菌、毛癣菌或足趾毛癣菌侵犯趾。红色毛癣菌抵抗力强,不易控制,与卫气津液博结。聚而不散,导致皮肤干燥湿润所致。足癣是引角质层厚、皮脂缺乏、汗腺丰富、出汗较多、足部潮湿,利于霉菌生长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脚盆、毛巾时也易相互感染。
足癣的临床表现:
(1)分水疱性:多发生在夏季,症状是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庖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性: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汉者。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趾缝间皮肤发生裂隙,夏季产生水疱,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发脓包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疾患。
足癣的辨证论治
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摩擦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 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15克(后下)。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足癣的外治法
水疱型: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糜烂型: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可选用二 足
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鳞屑型: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
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内治法见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民间治愈本病的绝招有:
1、治脚癣
处方:鲜鸡蛋一个,第二次掏米水1000毫升。
用法:掏米水洗换脚10分钟,将蛋壳内薄膜取下,贴敷患处。
疗效:保留1---2小时。日一次。
2、治脚癣
处方:乌梅100克,白芨、苦楝皮、苍术、黄柏、苦参各20克,丁香、吴茱萸各15克,乌头、冰片各10克
用法:先煎乌头、白芨、次加乌梅、苦参、1小时候再加丁香、吴茱萸。浓煎后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匀,用棉球沾药涂搽患脚,日2次。
疗效:用药1剂,有效率达94.5%。 足部几乎所有的骨都有可能发生骨折。大多数骨折无需手术,而少数骨折需手术治疗,目的是防止永久性的残疾。骨折部位常出现疼痛和肿胀,如果皮肤出现淤斑,疼痛和肿胀会延伸到骨折以外的部位。当踝关节内翻(内翻性踝扭伤)或外翻(外翻性踝扭伤)时常发生踝内和踝周的骨折,疼痛、肿胀和出血都会发生。如果不及时治疗,这类骨折的并发症是相当严重的。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一般都必须用管型石膏固定,对于严重骨折造成骨折端明显分离或移位时需手术治疗。
跖骨(足中间的骨)的骨折也很常见。这种骨折常因行走过多或过度劳损造成,也可因突然、强大的暴力冲击所致。大多数病人只需穿硬底鞋,偶尔需用膝下石膏靴制动。如果骨折端明显分离,需通过手术复位骨折。?趾或小趾的跖骨骨折情况更复杂,一般需石膏靴或手术治疗。
籽骨(在大?趾跖骨末端的两小块圆形骨)也会发生骨折。跑步、长距离行走以及在硬质场地上的运动如篮球和网球均会引起籽骨骨折。鞋中放垫子或特殊结构的矫形器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存在,需手术摘除籽骨。
足趾的损伤,尤其是小趾损伤较常见,多因赤足行走造成。四个小趾的单纯骨折无需管型石膏。用胶带夹住足趾或将邻近的足趾绑在一起固定4~6周即可。穿硬底鞋或较宽松的鞋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穿平常的鞋走路加重疼痛的话,建议穿合脚的长筒靴。
大趾骨折一般较严重,可引起更广泛的疼痛、肿胀和皮下出血。直接撞击或重物下落砸伤均可造成?趾骨折。波及?趾关节的骨折需手术。 因肌腱或筋膜过度牵拉,造成跟骨过度增生,产生跟骨骨刺。
骨刺可引起跟骨底部疼痛。扁平足(足弓和足底异常扁平)和使跟腱总是处于收缩状态的疾病会
造成筋膜张力过高,增加发生跟骨骨刺的危险。 骨刺产生后常引起疼痛,尤其在行走时。有时骨刺下产生滑囊并发炎,这种情况称为跟骨下滑囊炎,常在骨刺存在的情况下产生跳痛,没有骨刺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有时足对骨刺逐渐适应以至于骨刺长大时疼痛反而减轻。另一方面,无痛性骨刺又会因运动等因素造成的轻微损伤产生疼痛。在详细的体检后,跟骨骨刺的诊断一般较易确定。如果有骨刺存在,压迫跟骨的中央会产生疼痛。X光片可以帮助确诊但往往不能发现新生的骨刺。
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激素和局麻药混合后可直接注射在疼痛部位。用垫将足弓抬高或穿矫形鞋可稳定跟骨、减轻筋膜的牵拉和缓解疼痛。大多数痛性跟骨骨刺无需手术。只有当持续性疼痛影响行走时,才需手术切除骨刺。但是,手术效果无法预测。有些病人在术后疼痛仍持续存在。 塞佛病是发生在儿童的因软骨损伤产生的跟骨疼痛性疾病。跟骨在8~16岁完全变硬之前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由软骨连接,剧烈运动或过度劳损使软骨遭到损伤,并沿跟骨边缘产生疼痛。
儿童在运动后产生沿跟骨边缘的疼痛应考虑塞佛病。跟骨周围可轻度肿胀,触之有轻微发热。X线一般不能发现软骨损伤,因此对诊断无任何帮助,但为了排除由骨折引起的疼痛,仍需拍X线片。
软骨损伤一般在数月后可愈合。鞋后跟放上垫子可减轻跟骨压力。有时短时间用石膏靴制动也有帮助。 本病又称为黑格隆德畸形,是足后跟皮肤与跟腱之间滑囊的炎症。跟腱是连接腓肠肌与跟骨之间的肌腱。
本病主要发生在青年女性,男性也可发病。行走时若穿硬底鞋会挤压跟骨下的软组织而加重本病。
一般先在跟骨后面出现一个微红、发硬、有压痛的区域。当发炎的滑囊肿大时,跟骨下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如果炎症变成慢性,肿胀的区域会逐渐变硬。
治疗应针对减轻炎症和调节足在鞋中的位置,以减少对跟骨的压力。泡沫垫或毯垫可放在鞋的后部,这样可抬高足跟,减轻跟骨的压力。将鞋的后半部分加长或在炎性滑囊周围放垫子也很有用。一种特制的鞋也可用来消除足跟的异常活动。如果上述措施均无效,服用布洛芬等非类固醇抗炎药可暂时减轻疼痛和炎症,也可将激素和局麻药的混合液注射入炎性区域。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将部分跟骨切除。 跟腱前滑囊炎又称为艾伯特病,是位于跟骨和附着于跟腱前面滑囊的炎症。
任何在跟腱上造成过度劳损的因素均会引起本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造成跟骨损伤的疾病以及穿硬后帮鞋也会导致本病。
滑囊发炎时,症状常突然发生。如果炎症是由疾病引起,症状会逐渐出现,包括足跟肿胀和发热。
采用冷敷、热敷或激素与局麻药混合液注射入炎性区域均有助于缓解症状,减轻炎症。 嵌趾甲是指趾甲长入周围的皮肤。
当畸形的趾甲错长入皮肤或趾甲周围的皮肤生长异常迅速覆盖部分趾甲时就造成了嵌趾甲。穿窄的、不合脚的鞋或将趾甲边缘修成锐角均会诱发本病。
嵌趾甲开始无症状,但到后来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嵌甲部位受压时。该区域会发红、发热,如果不治疗,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如果发生感染,嵌甲周围会出现红肿、疼痛、并会出现甲沟炎和流脓。
轻度的嵌甲可修剪并将游离缘轻轻抬高,同时将消毒棉签放在甲下直到肿胀消退。如果嵌甲需要治疗,医生常采用局麻,切开并拔掉嵌甲部分,炎症便会逐渐消退。嵌甲一般不会复发。 许多情况可改变趾甲的颜色和质地。比如重物下落砸在趾上,可引起趾甲下淤血,使趾甲变黑。如果整个趾甲受伤,可造成甲床分离并脱落。有时趾甲变黑应判别是否由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病)引起。损伤也可在趾甲上产生灰白斑点或条纹。长期使用强碱肥皂、化学物品或某些药物会使趾甲变成黑色、灰色、黄色或褐色。真菌感染也可造成趾甲变色。
治疗包括纠正引起趾甲变色的各种原因和等待健康的趾甲长出。在拔甲后,新甲一般能在12~18周后完全长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