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数码-电脑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iPad Air2:空气兔,记得这款iPad是全贴合屏幕,很轻薄,后续Air产品线暂停更新了一段时间,准备换机的时候可以选择的除了Pro产品线就只有非全贴合和无疏油层的iPad,不过iPad的使用寿命确实非常长,一直用到了2018版的Pro。

MacBook Pro2013:非常有年代感的一款机器,也是陪伴时间最长的一款电脑,ME865,2.4GHZ i5,8GB 1600MHz DDR3,Intel IRIS 1024MB,插口一应俱全,充电口+老式雷电口 2+USB3.0 2+耳机孔+HDMI+SD卡槽,满足日常使用的绝大部分场景,和现在只预留两个type-C接口,依靠拓展坞续命的MacBook,不得不说非常便捷。

从2010年iPhone4发布的那天起,Retina这个词逐渐被大家所熟知,虽然苹果公司并不是第一个在手机上使用视网膜屏幕的公司,但在视网膜屏的推广上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台电脑的2k的Retine屏放在当时的笔电市场上,秒杀一众轻薄本,以至于后续用很多Windows的电脑,都感觉屏幕差强人意。

工作初期的电脑无非就是敲敲文字,office办公,简单P图,打开电脑,A面上的白色苹果logo就会亮起来,逼格拉满。

Sony VAIO Z:作为自家的旗舰机型,Z 系列在设计与用料上毫不含糊。碳纤维材质、超薄机身、不妥协的性能、六棱贝设计等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印象中的 VAIO Z。

在MacBook Pro2013之后,购入了这款心水已久的笔记本,VAIO Z 全机身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质,立体成型,从底部一直连接至接口处。大面积使用碳纤维,最直观的优点就是重量轻。在 14 寸的规格下,这台 VAIO Z 只有 958g。

作为自家的旗舰产品,VAIO Z 即便身材娇小、体重不过千克,也没有在配置上做减法。

硬件上采用了第六代酷睿i5-6267U标压处理器,属于 Tiger Lake-H35 系列。这批处理器均采用了 4 核心 8 线程设计,内置锐炬 Xe 核显,最高 35W TDP,内置Iris 550核心显卡,配备8GB LPDDR3 1866内存以及256GB的三星SSD硬盘,主要面向轻薄笔记本。

屏幕也是2k屏,但是比起苹果的Retina,观感上似乎差了一些,只能说中规中矩,对比着需求购买,接口一应俱全:两个全尺寸USB 3.0接口(其中一个支持充电)、一个全尺寸HDMI、一个耳机接口和一个SD卡槽,服役到2019年。

MacBook Pro2020:使用时间最短的笔电,工作中有了视频剪辑的需要,VAIO Z的性能不足了,也想体验一下touch bar,于是入手了MacBook Pro2020,i5十代,2.0GHZ,16+500,四个雷电C接口的版本。键盘升级为全新的剪刀脚妙控键盘。不得不说的是,妙控键盘的确带来了更高的稳定性。在平时的使用中,把大文件全丢在云端,安装上PD(Parallels Desktop)虚拟机跑win10,可以应付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接触了final cut pro,便更加青睐Mac了。

MacBook Pro M1:目前服役的电脑,换掉了2020的Intel版,直接入手了16+512版本,由于模具未改,其实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 刚一上手没什么新鲜感。跑分依然是最直观能够体现芯片性能的方式,那么最新版的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都已经支持了 M1 芯片,分数跑下来可以说是相当可观了。

新款 13 英寸 Pro在fcp中的视频预览表现也是非常优秀,轻松驾驭 8K 回放。而最奇妙的是,插件的兼容性目前看来也不错,常用的字幕跟踪,磨皮,转场等等都可以继续使用,只有一个降噪插件无法安装。对于普通用户来说,13 英寸搭载 M1 芯片的 MBP 的 FCP 剪辑性能要优于 16 寸版本。由于M1是基于arm架构的芯片,所以目前的软件兼容性不好,也在情理之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开发了 Rosetta 2,用来自动“翻译” x86_64 指令的应用程序,让它们能够在新的 Mac 上运行。能原生运行 iOS 或 iPadOS 的应用,这是搭载 M1 芯片 Mac 的一大特色,但目前不是所有iOS应用都能在App Store里搜到,原则上只要开发者将 App 提交上架,流程审批后就能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 App Store里找到这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的数量应该会越来越多。也安装了M1版的PD(Parallels Desktop)虚拟机,跑上了arm版win10,日常需要Windows平台的使用场景也几乎可以解决,此外,M1的续航能力惊人,发热控制完全出人意料。

Surface book3:从2代开始,就特别想入手一台surface,体验一下Windows平台亲儿子,于是入手了一台15寸32+1t版本,硬件直接拉满,出厂的系统是win10家庭版,后续自己在某宝购买,升级专业版。

Surface book3:从2代开始,就特别想入手一台surface,体验一下Windows平台亲儿子,于是入手了一台15寸32+1t版本,硬件直接拉满,出厂的系统是win10家庭版,后续自己在某宝购买,升级专业版。

实际使用下来,无论是笔记本电脑模式,还是平板模式,它都是第一梯队的表现,搭配Surface dial和具备4096级别压感的触控笔,更是能把生产力特性发挥到极致。

多种形态,无论以哪种方式使用,它都没有将就,保留了平板或者笔记本的全部特性,也能充分发挥出配件和自身硬件的特性,更何况它还是windows系统,这就是它先天的优势,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要,抛开性价比不说,它绝对是一款值得信赖的高端电子产品。

iPad Pro 2018 11&12.9:从第一代iPad Pro开始,苹果就开始致力于将iPad Pro打造成为我们新的生产力工具。经过前几代产品的不断打磨,iPad Pro的生产力特性被不断地激发出来。全新iPad Pro拥有原彩显示的Liquid视网膜显示屏,拥有比肩大部分笔记本电脑的顶级硬件性能,引入各种专业级的热门App应用,将Lightning接口替换为行业标准的USB-C接口,变得愈加强大。

从空气兔直接换过来,看上的是120hz的高刷屏和四扬声器,Pro自有Pro的质感,最初使用的是带键盘的11寸插卡版机器,非常便携,外出时需要码字和轻办公完全可以胜任,但是使用着发现屏幕稍微小了点,随航作为副屏的时候看起来也有些吃力,于是换入了12.9寸。后续有发布2020款和搭载M1的2021款,但是依然觉得2018是超值的一款iPad,搭配键盘和Apple Pencil可以囊括较为全面的使用场景。

目前,iPad Pro已经拥有了Office、iWork、WPS等办公套件,拥有Procreate等强大的绘图软件,拥有Photoshop、Affinity Photo等专业级设计软件……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得iPad Pro具备了成为一款生产力工具的重要内容支撑。

Galaxy Tab S7:有一句话,说的是当下的平板市场,只有iPad和其它,不可否认,iPad的软件生态和设备联动是业界第一,但是Galaxy Tab却有着不一样的使用感受。

本质上它就是一台大号手机,它可以插电话卡,正常地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而且由于我使用的是全线港版产品,Samsung Pass,跨设备通话和收发短息都是国行没有的功能,应用也没有手机和平板应用的区别,手机上的AppTab都可以安装,而且现在的很多App都适配了大屏的分辨率,所以使用上没有任何障碍。

需要吐槽的是,即便是搭配了原厂触点键盘,很多应用依然不能横屏,不过值得称赞的是三星独家的dex模式,能让平板有着类似于电脑的使用感受,窗口化运行应用,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思路,11寸有点小,也没有精力再去捣鼓12.9寸的。

一些小配件:三星buds、罗技MX2

先购入了AirPods二代,但是发现音质稍显拉胯,非入耳式设计也不太符合个人使用习惯,在购入S20ultra的时候赠送了buds,一直使用到现在,降噪和重低音不错。

握持符合人体工学,很舒适,长时间使用也不会累手,搭配flow,可以跨平台联动,复制粘贴文字和文件,简直福音。

Apple Watch S3:苹果全家桶,用来接收推送消息,接听电话,支付宝付款,续航拉胯,一天一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