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桥的前世今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村子麦田地边有一口老井,附近村民们每天都会来到这里打水,距离老井不远的山腰处,一座老石桥伫立于此。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专门烧制砖块的窑厂,那个时候的砖块大部分还需要靠人力完成,但随着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这里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如今到处可看到废弃的砖块头,长时间被日光和雨水洗刷暴晒。

当年所建的这座石桥,是一座高架引水桥。桥身全部采用红砖砌成,是一座三层的砖石拱形桥。导水管是从几百米的高山上把山泉水引入到水管中,绵延数公里,然后再由村里的各个小水管道流入到村民家里。而如此天然的馈赠,人类最初把这种落差原理利用到城市生活中去的,是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时期。

引水桥主体历经长年累月的风霜侵蚀,两端似乎有断落或坍塌的痕迹,水泥包裹的桥身,早已损坏剥落,仿佛此刻被置于阳光暴晒下的裸露肌肤,它具有最为真实的一面。人越是到这时,便越想去接近事物的本质。

这座桥曾有过它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一座工程巨大的石桥需要历经数年方能施工完毕。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附近诸多居民开始逐渐搬离此地,他们热衷于能够停留在城市的某一处,在人群浩荡的工业浪潮中,寻找属于他们各自的坐标。也有的人选择在外地落户,直至这里沦为荒地。

这是一个时代所带给人的一种强制性的归属。它从不是依靠强有力的信念作支撑,一切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有计划、有预谋地组织、生产和买卖,显得井井有序。

最终,因常年大量举家搬迁的民户与山上水资源的极度稀缺,这座石桥仅仅在工期维持了一年多之后便被迫停止。在无数个落日下的黄昏,老石桥苟延残喘至今。它没有选择的权利,也不是必须被保护的对象。在无以为继的时日里,依旧保持着先天的缺憾及固有的清冷。无人会为一个无谓的生命去负责,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先天身患残疾的弱者”。

傍晚,一个人顺着石桥清晰的轮廓走出一条路线,穿行于苍凉的小径边上,落日西沉的某一瞬间,想起唐人的一句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两个世纪前,这座小镇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北方城市,它以当地清冽甘甜的山泉和丰盛的红叶竹林而远近闻名。充沛的雨水,山上岩石中特殊的构造裂隙,足以形成大量的地下泉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之后修建引水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乘船去往不同方向的旅客,那些从长江中下游平原运送至此的优质稻米以及其他货物,大多选择这里作为运输中转点。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骑马或乘车都会耗费一定的时日,他们此时又可舍弃陆路的不便,选择畅顺而高效的水路前行。商业经济的繁盛富庶,必定带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比之以往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而今,往昔古城烟消云散,留下的这一座未完工的老石桥,它正是古老文明鼎盛与衰败的连接部分,也见证着繁华没落的荣辱与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