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氏图腾看吴氏文化,吴家人快来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吴氏图腾如下:

图腾含义:吴姓图腾:一只句芒玄鸟表示吉祥、富贵。

一 吴是吴族的族称。吴是以句(读音勾)芒玄鸟为图腾。吴由太阳和玄鸟组成。句芒是太昊的长子,是专门测量春分点的上古东方氏族,是太昊的助手。句芒是鸟图腾,吴也就是鸟图腾。吴权、吴回、吴枢、虞、周古公长子太伯,皆吴姓祖。

二 图腾由“太阳”和“鸭头人身像”两部分组成。表明吴人是太阳崇拜者,同时“鸭头人身像”仿佛说明一个故事的真实性:乌鸦是吴人的“护魂官”(巫教)。东北出土的“鸭头\人身”陶像,也说明吴姓是头人。吴姓因最早驯养鸭子而得名,在“二十七、二十八宿”中属“毕宿”。姓氏中为吴姓。姬水氏。

句(gōu)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辅佐伏羲氏。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要祭祀。它的本来面目是鸟,但鸟身人面,乘两龙。多年后这种祭祀没有了。可是,我们能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三 吴字的象形意义

  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这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

吴氏图腾

四 吴字的原始象形

吴姓之吴,繁体汉字作“吴”,日本简化汉字写成“吴”。《说文解字》作,甲骨文和金文写作(《殷墟书契前编》四二九四)、(吴方彝)、(墙盘)、《(战国印、陈、(吴季子之逞剑)等形。

此外,吴国之吴金文又写作(宜侯矢)、 (攻渔太子姑发剑)、毓  (吴主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此四个字形,前者是吴字的派生字,后三者是同音通假字。

吴,上古音是疑母鱼部,读习a;,中古音五乎切卜属疑母模部,合口,一等韵;平声,遇摄;现代汉语读无(wú)。

吴——奔跑、回头、高声喊叫

    “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大约到东汉以后,汉字规范化。“矢”部已开始改成“天”。东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平,他和袁康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叫《越绝书》,他在书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隐语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书中说.:“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今天的吴姓人在向初见面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时,往往也都说姓吴——“口天吴”。

《说文解字》:“吴,:大言也。从矢口。”《诗经•丝衣》“不吴不敖”,汉毛亨《传》和郑玄《笺》都解释说:“吴,哗也”。从经典语言学看。“吴”的本义是大声喊叫。那么,远古先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姓氏i又说明了什么呢?如果我们对吴字进行更深层的解剖和透视,就会恍然大悟。

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象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入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这种情形对于当代的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原始壁画中甚至是一种世界性的主题,因为它描绘的其实就是一幅人类童年时代狩猎生活的图画。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这种人叫吴人。原始人类狩猎时常身披虎皮,这从当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猎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浒》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们也曾看到过这种身披虎皮的狩猎者。所以,古代“吴”字又常加“(此字为虎去几部)”首,作“虞”,吴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献中常有虞人,是指专门掌管田猎的官吏。

原始狩猎者的召唤

那么,后来自,称“吴”(或“虞”)的这一狩猎民族为何会把自己的生存形式的图画作为自己族人的姓氏——一种表明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社会学标志的呢?

让我们在想象的山林中,掘好陷阱,装好弩箭,等待着剑齿虎的来临。而当凶猛的野兽出现时,与这个部落一起跑吧、叫吧,难道你感受不到纯粹的人类力量的觉醒和朦胧的畅快的美好感觉吗?此时。你一定会认定,作为这个狭小天地里的一族,确是没有什么比这一时刻更激动人心的了;于是,选择“吴”之作为自己氏族的称号自然再合适不过了。这一族就是吴(或虞)氏族。

此外,从读音上看,吴字与“呜”、“哇”、“喔”、“喂”等象声词相近,它极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猎时喊叫的声音。到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原始狩猎者那大声的喊叫,是因突然发现大野兽时的喜悦或惊恐,是招呼同伴作好准备的信号,还是期望以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唬凶猛的动物?不管怎样,“吴”字除了会意外,还是一个表声的文字。

“吴”字作为语言的符号,虽然可与“虞”、“敌”、“敔”等字通就假,伹作为人们血缘出身标志即姓氏的“吴”,却从来不与“竺”、“敔”等混用;西周以上,“吴”“虞”不分。自秦汉以后,“吴”、“虞”二姓始已分清楚,除极个别的如《隋书》中“吴卓”也写作“虞绰”外,唐宋以来至今,“吴”、“虞”二字作为姓氏则更加泾渭分明,绝无混淆。

话说“天吴”

我国古代有一本记录神仙、鬼住的奇书,叫《山海经》,其中《海外东经》记载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中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这是一个有八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我们从上面转录自古本《山海经》的插图可——一睹其神秘、怪异的风采。

这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猎氏族——吴人的图腾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吴”,就就是伟大的吴。

“天吴”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兽之王”,因此,吴人崇拜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吴人便是以虞为图腾,“天吴”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吴字解字中,我们曾指出,猎人常身披虎皮作为一种狩猎时伪装和欢庆收获猎物时的摸拟动物动作的舞蹈装扮。所以,像吴常加“虞之上部”作“虞”一样,“天吴”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称在《南山经》和《大荒西经》中又称作“天虞”。

吴人属于炎黄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陕西一带。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吴人在这一带留下了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吴山、虞山、虞城等。大约在炎黄之世,随着炎帝族系和黄帝部族的向东扩展,吴人也被迫大规模东迁,到尧舜之世,吴人已有许多支系都迁徙到东南海滨长江三角洲一带。这样,吴人告别了茂林的原始森林和剑齿虎,而开始征服波滔滚滚的大海。那原来保佑子孙狩猎时多有所获的族神“天吴”,这个时候当然就又得变成保护吴人子孙在与江湖大海打交道时平安、丰收的“水伯”了。也正因这一微妙的变化,中国文字的那些聪明透顶的创造者们,有时又将吴族的吴字,与鱼挂起钩来。在金文里,吴国的“吴”,就可通作“*”了。其至吴字有时也写成“*”,括脱脱的就象一条鱼。难怪卫聚贤先生在《吴越文化论丛》中,会误把“吴”字解释成象鱼之形,把鱼当作吴人的图腾了,实在是事出有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