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高考730分,两科是满分,妈妈分享心得:别把孩子管反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千军万马中,你挤过了独木桥,也许就此你命运就会改写,说的就是高考。马云、俞敏洪、刘强东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成功的起点都是从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开始。

传奇也许不能复制,但是学霸成长背后的经历,是很多家长们向往学习的。

之前,就有一位学霸的妈妈,就和大家分享了她的 育儿 经,而且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同。

杨晨煜 是2019年广西省理科的高考状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的 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都是150分,满分 杨晨煜高考总成绩更是高达730分 ,这是实至名归的学霸。

杨晨煜的妈妈说,孩子的出色并不是只有超高的天赋就可以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最关键的。

这样的言论,和很多爸爸妈妈的做法恐怕是相反的。孩子没有意识的时候,家长以为管他没有什么用,长大了再管也不晚。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适得其反的。

综上所述,杨妈妈的意思是告诉家长别把孩子管反了,该管的时候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要插手管教孩子了。

小时候不管,大了管不了。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教育孩子要在他6岁之前“说不”。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立下规矩,等到他长大了再去管,他会离家出走,会寻短见,他不让你管。

学习也是一样,家长都说孩子上一年级是最关键的, 其实也是有道理。孩子刚开始上学,自制力有限,很容易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家长的监督。

杨晨煜的妈妈说,监督孩子可不是你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榜样的力量是很关键的,想要孩子管好自己,家长先要做到自己自律。

看来,孩子小时候要管,而且要管得严。

小时候管,大了还管,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性。

天才少年 魏永康 的故事大家听过吧。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在母亲的一路陪伴下,13岁读大学,17岁进入中科院,结果却沦落到被退学的地步。

有人说,这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其实,这根本就是父母对他教育的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确实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引导。但是,父母的教育孩子,陪伴孩子都应该是一个从多到少,从少到无的过程,因为谁的父母也不能陪伴他一生。所以,教育孩子应该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

父母都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①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孩子天生不够聪明。其实,大部分的孩子智商都是相差不大的。

有志者事竟成,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学习是一个枯燥又充满挫折的过程,所以如果孩子没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是不能坚持下去的。

②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大科学家牛顿学习起来特别专注,一边计算着数学,一边煮鸡蛋,结果把手表煮进了锅里。他还经常因为学习起来,就忘记了吃饭。

很多科学家,都有这样的学习精神,我们也经常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

这些科学家为什么可以做到忘我的学习和工作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支撑他们不断去努力 探索 。

学习是什么?很多家长把分数和孩子的学习画上等号。实际上,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高的分数,而是在学习过程中, 探索 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到的极致在哪里。

所以, 家长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不要把学习定义为“考高分”。 在生活中,我们引导孩子学以致用,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而在学习方式上,应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③建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有一个故事说,小明今天考了第二名,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妈妈,满心欢喜以为妈妈会表扬他。

结果妈妈说,那不是还有第一名比你强,你还是需要继续努力。

把自己的孩子和更优秀的孩子去比较,是很多家长很乐于做的一件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优秀。

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激励孩子,还可能打击孩子学习的信心。学习上获得的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所以家长请不要吝啬你们的肯定和赞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长要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发掘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让孩子有信心去做更好的自己。

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做自信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