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字详细资料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2

古体字

分为篆体,隶书及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等。

其中“象形,甲骨文,金文”称之为中华文字史上的三大古文字,它们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的每一个古文字就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画”,其历史艺术价值为世界独一无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古体字 分为 :篆体,隶书 地位 :历史艺术价值为世界独一无二 记载 :九成宫醴泉铭
古体字,书体特色,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古体字

分为篆体,隶书及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等。

书体特色

甲骨文

(卜辞) 殷商时期发现的刻在龟甲,兽骨的肩胛上的文字 1.文字线条细瘦,笔画有棱有角,字形长方,字型大小不一2.商朝用来占卜的文字,因应贞卜的需要,行款往往左右对称 1.目前出土的最早的汉字2.清朝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著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金文

(铭文,钟鼎文) 殷商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1.殷商金文笔画肥厚,转折 *** ,行间错落,大小随意,自然朴实2.西周金文字形逐渐固定,结构和谐,行间固定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篆书

大篆(籀文)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的字型 石鼓文 小篆的前身,[篆]和[籀]都是指用笔圆转写字的意思 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秦朝官方正式文书字型(书同文) 字形高长,左右对称,每一转折之处都要写成弧形 秦 李斯泰山刻石

隶书

战国时代 汉代主要书写字型 蚕头雁尾,字形方扁,用笔方折多于圆转 汉字定型的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字形优美,扁而较宽。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草书

章草 西汉 简省隶书笔画而保存其波势 急就章(章草因之而得名) 草书是把隶书草率的快写而得名 今草 今通称的草书,由章草演变而来,摆脱隶书笔法 狂草 源于[今草],狂放奔走纵,字形变化繁多,连绵不断更甚今草 唐 张旭(狂草的创始人)<古诗四帖>,<自言帖>

行书

东汉末 至今生活中仍被广泛使用 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流动,结构上常草楷互用,节奏感强,把楷书的平易性和草书的流线美集于一身 东晋 王羲之<栏亭序>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楷书

(真书,正书) 创始于东汉末 至随唐发展完备 楷书改变隶书的[波折知势]和[挑法],笔画平直匀称,字型明晰方正,容易书写和辨认,因而取代隶书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楷]有[规模],[楷模]之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