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可以同时生活在陆上和水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7-29
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开始用肺呼吸。到了石炭纪它们爬上陆地。

两栖纲(Amphibia),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两栖动物最初的名称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两种生存方式”。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个体发育有变态,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以肺呼吸,具五趾型四肢等。两栖动物是最初具五趾型四肢的登陆动物。
两栖动物是最早长出肺的生物。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开始用肺呼吸。到了石炭纪它们爬上陆地。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种类的成功登陆为脊椎动物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泥盆纪中期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某些鱼类也开始尝试移居到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演化,某些鱼类的身体内逐渐分化出肺替代了腮,从而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适合于在水中游动的偶鳍也逐渐演变成能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爬行的四肢。终于在泥盆纪的晚期,最早的四足动物--两栖动物诞生了,这种承前启后的关键动物,开创了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活的光辉历史。两栖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它们的出现,让脊椎动物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它们是下面七千五百万年最繁荣的生物。两栖动物大到五尺多〔一米半左右〕,也小到一厘米之下。
两栖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蛋膜的蛋,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现生两栖动物皮肤裸露,通常表面无鳞、甲或毛发等皮肤衍生物覆盖。但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两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体温不恒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的高低而改变,进而能变得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不多。
现代两栖动物皮肤裸露而湿润,通透性强,在湿润状态下为肺的辅助器官。有“毒腺”。心房2个,心室1个,新陈代谢率低,对潮湿温暖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强。头扁平而短,骨片少,骨化程度弱;枕髁2个。有颈椎和荐椎各1枚,躯椎和尾椎的数目因种类而异。肋骨短或无,无胸廓。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压入(而不是吸入)肺内。肩带悬于肌肉之间�腰带与荐椎相关联。指4、趾5。有内鼻孔、眼睑、泪腺和肉质舌。有中耳,耳盖骨与耳柱骨(镫骨)为本纲特有的复合结构;通过中耳可将声波传导到内耳。大脑分为两个半球。脑神经10对。
两栖动物以体外受精为主,卵生,卵小而多,除卵胶膜外,无其他护卵装置,幼体有侧线器官。刚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以鳃呼吸。它们成长过程中明显的变化有:①长出四条腿来在陆地上行走;②鱼鳃改为别的呼吸器,如肺;③皮肤变为可以防止透水的器官;④眼睛加了眼皮⑤长出中耳膜。其中最明显的是长出四条腿来在陆地上行走。成体与幼体形态上的差别越显著(如无尾目),变态也越剧烈,对繁衍后代也越有利。两栖动物繁殖时候需要水,因为它们的卵要生在水里。一般来说,它们最后会离开水,但是并非所有两栖动物都是这样。在变态的两个阶段不能完全脱离水域或潮湿小生态环境。
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5000米。两栖动物绝大多数不能在咸水中生存,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成年的两栖动物都是食肉的,一般以蠕虫、蜘蛛和昆虫为食。较大一点的两栖动物还以小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甚至螃蟹为食物。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总鳍鱼类的扇鳍鱼类偶鳍已孕育着发展为五趾型四肢的趋势,显示了硬骨鱼类与两栖类可能有的渊源关系。现生两栖动物已十分特化,是两栖动物中残存的一部分,构成一个亚纲;古代已绝灭的两栖动物在晚古生代形成重要化石类群,构成两栖纲中的两个亚纲。古代两栖动物的头骨宽扁,头部骨骼比鱼类有所简化。眼孔已靠后,吻部相应加长。鳃盖骨系统消失。头骨后端出现了一对两栖动物所特有的耳凹。具中耳。鱼类里起悬挂作用的舌颌骨变成了耳柱骨(镫骨),成为中耳里第一块听骨。双枕髁。牙齿具迷路构造。具内鼻孔。脊柱开始分化。脊椎形态多样化,是分类的基础。
两栖动物纲分为3个亚纲,两个亚纲已经灭绝。
• 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灭绝):古代两栖动物中最主要的一类,包括鱼石螈目、离片椎目和石炭螈目。
• 壳椎亚纲Lepospondyli(灭绝):古老而又特化的一个类群,包括游螈目、缺肢目和小鲵目。
• 滑体亚纲Lissamphibia:所有现生两栖类及其化石,包括:无足目Apoda(或称蚓螈目Gymnophiona):170种;有尾目Caudata:350种;无尾目Anura:3,700种。
三分之一要灭绝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科学家们就开始注意到两栖动物面临的生存困境,虽然先前已有研究表明不少两栖动物存在灭绝危险,但这项新研究所揭示出的严重程度仍让科学家们瞠目结舌:有1856种两栖动物面临灭顶之灾,占到全球两栖动物的32%。在全部5743种两栖动物中,有43%的动物即使生活在保护区中,他们的数量也在减少。
“我们从来没有对其他物种进行过类似考证。当某些物种变得稀有或开始消失时,我们几乎总能知道原因,”研究小组负责人西蒙·斯图尔特说,“这让整个科学界感到震惊。”与之相比,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比例分别为12%和23%。
人类活动是主因
报告认为,造成两栖动物处境堪忧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
首先是栖息地减少。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色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
造成两栖动物急剧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最后一种原因则显得有些神秘。科学家们认为,很可能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调查援引哥斯达黎加一处森林的例子说,在1987年,该地区两栖动物数量还很稳定,但次年就急剧下降。到了1989年,该地区近40%的两栖动物物种灭绝。斯图尔特说,科学界广泛认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神秘疾病是罪魁祸首,但人们对此仍然束手无策。
新闻纵深
环境恶化的征兆
然而,最让科学家们感到担忧的是,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实际上预示着我们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这最终将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威胁。
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一项调查,全球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已有122种两栖动物灭绝,更有近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这项调查是由6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学家做出的,他们历时3年对全球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进行了彻底普查,得出了一份名为“全球两栖动物评估”的报告。这是首次对两栖动物物种安全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估。
两栖动物被认为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它们湿润的皮肤具有可渗透性,因而遇到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时就会很脆弱。由于它们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上,这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环境遭到破坏,它们都将难以生存。报告让人们看到,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真得要和青蛙说再见。(北京晚报/尚军 盖明)(来源:北京晚报)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艳红)全世界的青蛙、蟾蜍和蝾螈正在减少。科学家对全球两栖动物进行的一项新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赣南师范学院05级生物科学的男生张园园报道,九十年代中期前,每逢夏季夜晚在院子里便能听到无数的蛙声,现在以完全消失。
科学家说,灭绝的原因包括栖息地破坏、人类滥捕青蛙为食等。还有一些物种并无明显原因而突然消失,这种“神秘灭绝”现象尤其让人担心。以前也有研究表明某些两栖动物有灭绝危险,但这项新研究还是首次对两栖动物物种安全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估。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科学家在15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全球所有5743种已知两栖动物生存状态,综合了超过500名有关科学家的意见。结果发现,按IUCN的标准,约有1856个物种处于脆弱、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
科学家说,在今后100年内可能有一半的两栖动物灭绝,人类对此负有责任。应当限制或禁止捕杀某些种类的青蛙等,并建立保护区。对于神秘灭绝的物种,则必须通过人工养殖来进行保护。
青蛙等两栖动物神秘灭绝的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被发现,从那以后约有100个物种无缘无故地消失。一些科学家提出,可能是某种真菌疾病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而传播开来,毁灭了这些物种,但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
由于生活范围小、不耐干燥等原因,两栖动物比鸟类和哺乳动物更脆弱,它们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警示器。科学家说,气候变化、新疾病流行时,两栖动物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动物。
些物种的32%,现在被认为正在受到绝灭的威胁。另外,现在还缺乏有效的数据来准确地评估其他近1300种物种的状况,科学家们相信它们中的大多数也正在受到威胁。
由于两栖动物高渗透性的皮肤对环境变化(包括淡水和空气质量)极其敏感,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们是“矿井里的主宰者”。“两栖动物是自然界中最佳的能够指示整个环境是否健康的生物。”国际保护组织(CI)的鲁塞尔主席说:“它们的数量的急剧减少,正是说明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显著恶化的一个警告。”
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至少有1856种两栖动物正在受到绝灭的威胁,占所有两栖物种的32%。对比而言,仅有12%的鸟类和23%的哺乳类动物同样受到威胁。
1980年起,至少有9种已经绝灭,这仅是两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的开端。另外有113个物种,近年来巳经未见野外报道,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很可能已经绝灭了。
所有物种中有43%正处于种群下降的状态,仅有不到1%的物种在增加。有27%的物种处于稳定的水平,其余的人们还不了解。
有427个物种被认为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761种处于危险境地,668种生存状况非常脆弱。
哥伦比亚有208种处于濒危状态的两栖动物——这是世界上两栖类濒危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其次是墨西哥,有191种;厄瓜多尔有163种;巴西有110种;中国有86种。海地有92种两栖动物面临着绝灭的危险,其濒危物种所占比例为世界最高。
“在鸟类和哺乳类之后,两栖类是在全球范围内人类已经进行了完全评价的第三大种群。这个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目前的认知,并且为人类长期以来对环境造成影响进行控制提供了一条底线。”IUCN的主任斯坦纳说:“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数量直线下降告诉我们,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正在迅速地朝着绝灭物种的数量悄悄扩大的方向迈进。”
在美洲、加勒比海和澳大利亚,一种被称作chytridiomycosis的高感染性致病细菌是两栖动物的杀手。新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区域内,这种疾病感染的暴发可能与干旱的年份相关,这使得科学家们更加倾向于将其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但是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chytridiomycosis在目前算不上什么问题。其他的一些威胁,比如物种栖息地被破坏、空气和水质的污染以及消费的需求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了两栖动物数量的下降。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坚信努力对资源做出及时的保护仍有可能扭转许多自前的负面趋势。建立新的保护区、采取捕获繁育措施、更好的群落搭配关系以及冰淡水系统的保护都将给两栖动物提供生存的机会。
“大多数两栖动物依赖于淡水系统,并且能在其他许多类生物(包括人类)之前感觉到环境的污染,它们的迅速减少告诉我们,地球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生命支撑系统正在瓦解。”
[参考文献]
· [1]张豁中 温玉麟.动物活性成分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21.
· [2]叶昌媛 费梁 等.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11.
· [3]叶昌媛 费梁 等.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11.
· [4]张园园.两栖纲动物的灭绝趋势[M].北京,2007,19(5):83-365,.
· [5]迟程.中国药用动物医药文献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 [6]赖仞 冉永禄.两栖类皮肤活性肽与活性生物胺[J].大自然探索,1999,18(1):71-74,.
· [7]赖仞 叶文娟 等.大蹼铃蟾皮肤抗菌肽的分离及其性质[J].动物学研究,1998,19(4):257-262.
第2个回答  2007-07-28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在下一页将进一步介绍两栖动物的历史。
现代的两栖动物种类并不少,超过4000种,分布也比较广泛,但其多样性远不如其它的陆生脊椎动物,只有3个目,其中只有无尾目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每个目的成员也大体有着类似的生活方式,从食性上来说,除了一些无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动物性食物。两栖动物虽然也能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但是其适应力远不如更高等的其它陆生脊椎动物,既不能适应海洋的生活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在寒冷和酷热的季节则需要冬眠或者夏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28
泥盆纪(距今4.1亿年~距今3.6亿年)
第4个回答  2007-07-28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两栖动物最初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晚期,最早的两栖动物牙齿有迷路,被称为迷齿类,在石炭纪还出现了牙齿没有迷路的壳椎类,这两类两栖动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非常繁盛,这个时代也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在二叠纪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迷齿类也只有少数在中生代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进入中生代以后,出现了现代类型的两栖动物,其皮肤裸露而光滑,被称为滑体两栖类。在下一页将进一步介绍两栖动物的历史。
第5个回答  2007-07-30
公元前两亿年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