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民俗(衣食住行 工艺品 节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31
  礼仪习俗
  在西藏一些地区,女孩子年满17岁,即认为进入成年期。此时,父母要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举行仪式的时间一般在藏历年初二那天。举行仪式这天,父母为女儿准备好美丽的服装和各种装饰品,并邀请一位有化装专长的妇女来替女儿梳头打扮。在牧区女孩子小时候梳两条辫子,十三四岁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梳五六条辫子,到了17岁“上头”时,就得梳几十条辫子。这种装扮,象征已经成熟,是男青年可以追求的一个标志,有了这种标志的女孩子,男青年就可以向她求爱了。因此,举行“上头”仪式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并郑重告诉姑娘,从“上头”这天以后就是大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像个大人的样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稳重些。 磕头、鞠躬,献哈达,敬酒茶等。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
  跳神

  在西藏欢庆的节日里,宗教是不可缺少的色彩,无论是原始的苯教,还是后来居上的藏传佛教。宗教节日首先是僧人的节日,后来逐渐发展到僧人与百姓共享,像前面说的沐浴节、望果节、雪顿节、展佛节等都是这样。宗教的地位在西藏如此重要,宗教的节日也很多。即使是那些越来越世俗化的节日,也仍然少不了宗教特色。宗教仪式在其中已成为固定的格式。

  西藏历史悠久、崇拜原始神灵的苯教而言,它就有诸如跳墨都、调牛节、牛王会、拉也合、祭山节、唤山节、迎神节、德朵节、祭龙节等若干个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宗教仪式,目的都是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为幸福的生活祈祷。苯教比较著名的节日有工布地区的迎神节。这个节日逢藏历马年的八月十日举行,十二年一次。目的是请回传说中保佑工布地区风调雨顺的宝石。还有迎鸟节,迎接春天归来的被藏民族称之为百鸟之王的杜鹃鸟。比较有意思的是祭山节,又叫插箭节,即每个部落祭祀自己的地方神和圣山。那曲安多的插箭节在每年藏历的六月十五日。节日的前一天,男人们就聚集在圣山脚下。第二天清晨,人们都爬上圣山,共同竖起一支长约十几米的最高的箭,然后再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大约六米长的彩箭插在长箭的四周。专门以箭来庆祝节日,这种习俗恐怕是远古时代经历了过多的战争,渴望自己部落强盛留下的遗风。
  最多的宗教节日当是藏传佛教节日,一年四季每个月都有。即使是藏传佛教的节日,各个教派、各个寺院也各有不同。比如格鲁派最重要的法会和节庆有藏历正月的传昭大法会、二月的传昭小法会、十月二十五日的宗喀巴圆寂忌辰(燃灯节)、十二月的布达拉宫跳神法舞会。又如萨迦派寺院一年里有元旦跳神、古尔护法跳神、释迦佛圆寂纪念日、表演佛、怖畏金刚跳神等法会和节庆。其他如宁玛派、噶举派等,都有自己传统的法会和节庆。还有一些是寺院自己独有的节庆。比如桑耶寺的煨桑节、那曲地区索县赞丹寺的酬神大会、林芝地区朗县巴锐曲顿寺庙的曲顿节、扎什伦布寺的晒佛节、色拉寺的普结节、热振寺的帕邦唐廓节、哲蚌寺的琼久节等。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分别表示蓝天、白云、江河、神灵、大地。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中修起了不少外观带有传统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帐篷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悠闲的牛羊群、星罗棋布的帐篷和纷纷飘扬的经幡,构成西藏高原牧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平顶碉房

  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西藏各地碉房各有不同,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在楼顶上晒太阳、晾晒粮食、休闲娱乐等等。此外,在家家户户的楼顶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居住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对雪域高原上笃信宗教的人们来说,建房更少不了要举行各种仪式,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参考资料:《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民俗》《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8》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