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用成语积累:成语的主人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以前,我们以为只要知道些成语就够了,但是考试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并不是让你列举成语,而是让你讲出这些成语的主人公都是谁。因此,在积累成语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再往前进一小步。

  一、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包含了两个故事,“囊萤”是一个故事,“映雪”是另外一个故事。

  囊萤:晋代车胤[[yìn]小时家贫,夏天以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

  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二、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贫穷,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经过努力,匡衡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三、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意思就是把书挂在牛挂在牛的两个角上读。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牛角挂书”的故事见于《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隋朝人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

  书。

  四、断齑画粥

  断齑画粥: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北宋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

  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根咸菜佐粥。经过苦读终于成为文学大家,并且成为北宋有影响力的官员。他的至理

  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画地学书

  “画地学书”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画地学书是指宋朝欧阳修传所用,名为修葺,能够学以致用。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

  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超过常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在那以后,就以文章闻名天下了。

  六、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悬梁”和“刺股”也是两个故事。

  “悬梁”讲的是东汉孙敬的故事。孙敬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他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

  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

  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

  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

  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七、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 三:概数,表示多 次;绝:断。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

  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八、随月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

  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

  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

  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原标题:【语文积累】这些成语,你知道它们说的是谁吗

  公众号:梅子老师大语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