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屯村的遗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马鸣寺位于今后屯村西北。始建于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曾名为天王寺、大梵寺。当时寺院规模宏大,香火甚盛,远近闻名。因寺内曾养马百余匹,马鸣之声闻于数十里外,后于北魏正光年间改名为马鸣寺。马鸣寺几度被毁,又几度重修,最后一次重修在明末清初,清嘉庆年间再次被毁。
马鸣寺碑,又称为马鸣寺故根法师碑,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为纪念去世的根法师功德而镌刻树立的,一直陈列于马鸣寺。马鸣寺被毁后,该碑存于后屯村内,1981年县征集文物时被转往县文物组保存,现存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马鸣寺碑为一石碑,碑首呈三角尖顶形,碑身为长方形,通高1.67米,宽0.87米。碑额高31厘米,宽30厘米。碑额上题“马鸣寺”三字,正书“魏故根法师之碑”,皆为阳刻。马鸣寺碑文前序后铭,均系真书,阴刻,计22行,每行30字,共600余字,字径约3厘米。整个碑文为魏体楷书,是我国目前魏碑中保存较好的珍贵石刻,具有很高的书法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碑文记载了故根法师的府籍系华泾,记述故根法师“爰自弱年,英年早集”,“禅念求道,终生莫辍”,“授讲后生,四方慕义,云会如至”,“造经数千,布满缋素,刊建圣颜,抽珍裁饬”等事迹,还记录了故根法师“春秋五十五,以正光四年岁次癸卯二月戊午朔三日庚申殂于寺”,“粤翌日空于含露山之阴”。
马鸣寺碑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楷法精到,点画丰满,浑厚遵劲,如棉裹铁,转角方折,捺笔饱满。在20世纪初魏碑字体临摹风中,此碑笔法独具一格,字体结构紧凑茂密,左抑右昂,横侧生姿,笔调丰腴厚沈,转折方折,波发饱满锐利,侧、掠、湾钩之处则带有弧形,方圆对比富于变化,收刚柔相济之妙。因此碑的跌宕风流,兼浑灏雄阔之风,在北魏碑刻中尤独树一帜,以其卓绝的书法艺术得到了金石学家、书法家的偏爱,是全国最为珍贵的名碑之一。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将此碑拓辑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能品”而极尽推崇。评曰《马鸣寺碑》侧笔取姿,已开苏(即苏东坡)派,“在、汶、北”等字,与坡老无异”。又于碑评第十八文中利用抽象的比喻,说明了《马鸣寺碑》特定的艺术意境。“《马鸣寺》若野竹过雨、轻燕侧风”。而梁启超更为推崇,评其碑“极峭紧而极排,两者相反而能兼之,得之未曾有也”“友道林爱畜马,或问之,曰‘吾赏其神俊’。吾生平酷嗜根法师碑,亦如此”。(《碑帖跋》)
马鸣寺碑于清代中后期开始出现断纹。后流落于大王西村,该村青年闻风私藏此碑。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曾启埙得知此事,勒令交回,移与县城书院内。1930年代初期,王西村、后屯村等几个村联合建立振华完小,将马鸣寺碑转到学校,学生用它临摹写仿。1938年,日军占据振华完小,学校遭到火焚。马鸣寺碑流落到大王西村一村民家中。后屯村告到县衙,县衙谕令村民交还,置于重修的振华完小院内。后青州有人赶马车来到大王,趁夜盗走马鸣寺碑,后屯村村民闻讯后连夜骑马前去追赶,追至青州阳河村,在与盗碑者争抢时,马鸣寺碑从马车上跌落,断为三截。
1950年代初,后屯村建学校,将马鸣寺碑砌于教室墙内,才使此碑得以保存下来。1981年后屯村重建村委大院,马鸣寺碑被保存于村委大院中。当年,县里征集文物,马鸣寺碑被调至广饶县历史博物馆保存。1984年,此碑被调入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