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严重的的误诊是怎么发生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8
无法及时确诊,险酿大祸
不久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肿瘤科接诊了一位当地医院误诊的肺癌病例。患者是位中年妇女,咳嗽、咳痰严重,在某市级医院CT影像检查为肺部渗出性病灶(肺部有结节,同时伴有斑片病状),这种病灶是肺部感染的常见表现,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进行消炎处理。一个月后症状有所改善,但第二个月病情迅猛发展,出现发烧畏冷,再次CT扫描发现渗出性病灶明显扩大,结节大面积增加,已扩散到整个右上肺部,该院仍认为是肺炎加重,继续予以消炎治疗。又过了几天,病情继续恶化,发烧更为严重,伴厌食,浑身乏力等症状。该院依然按肺炎处理,不久便出现了恶心、头痛等症状。
眼看情况不断恶化,患者在丈夫的陪同下到来到湘雅三医院就诊。医生根据临床经验推测,患者很可能患了肺癌,而且癌细胞已转移到头部。对患者进行纤支镜活检加上病理学检查后,诊断为右肺腺癌局灶伴鳞状分化,头部核磁共振显示癌细胞已转移到脑干。在使用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多种方法及全脑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后,患者的病情终于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如果在3~5年前遇到这种病情,恐怕就回天乏力了。虽然这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如果她在第一次肺部影像检查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确诊,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好更多。
人们都知道,癌症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肺癌被当成肺炎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位女患者被误诊的教训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肺部出现渗出性、结节性病灶,那就要警惕了。
第2个回答  2020-01-18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喉恶性肿瘤之首。常见临床症状为鼻塞、涕中带血、耳闷堵感、听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鼻咽癌为我国多发肿瘤之一,发病率为耳鼻咽 喉科恶性肿瘤之首,对于放化疗较敏感,但随着疾病 进展,疗效明显下降。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鼻咽癌患者预后的重要途径。
误诊原因
鼻咽癌原发部位深而隐蔽,初期原发病灶小,不易观察,加之周围毗邻关系复杂,又与眼、耳鼻咽喉及颅底相毗邻,易从黏膜下向邻近器官直接浸润或经淋巴转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易误诊;多属于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转移早,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误诊情况
以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院耳鼻咽喉科72例鼻咽癌患者误诊情况为例:
2007.10-2012.9,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院耳鼻咽喉科共误诊72例鼻咽癌患者,男49例,女23例;年 龄16~85岁,平 均43.6岁;误诊时间18~11个月,平均4个月。
临床诊断标准:鼻咽部有新生物或可疑病灶,活检证实为癌。
第3个回答  2020-01-18
普通感冒被当成恶性肿瘤,白白做了三年化疗;腹泻误以为得了肠炎,小毛病差点丢了命;甚至是流血不止准备手术时,却发现根本没病......
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受着误诊的伤害?还有多少人因为不懂得求医问诊的重要性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女子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后,心灰意冷之下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来准备自己的葬礼。谁之剧情反转,她被告知是误诊。在遭到财产和心理双重打击之后,她多次找医院讨说法却屡屡碰壁,甚至被赶出医院。
这名倒霉的女子名叫朱莉·谢恩,三年前的她经历了一场噩梦。
据谢恩回忆,2015年她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按医生的话就是 “时日不多了”。在得知噩耗之后,谢恩每天都觉得是世界末日,一想到自己马上要死了,就会感到一阵战栗。“ 我努力在孩子们面前表现得很坚强,但每天晚上都是哭着入睡,因为不知道自己第二天早上是否还会醒来。”
第4个回答  2020-01-18
我是医生,笔者是从事教育的吧,我想反问一句:教书生涯中因为教过该学生,学生后来锒铛入狱,需要不需要追究老师的责任。你可以说不是一码事。那学生如果成绩不佳,没考上重点,需要不需要追究老师责任?再轻点,如果学生读了五年小学,连一到十都数不到,需要不需要追究老师责任?只要是职业,在工作中就一定有失误的地方。医生误诊,漏诊,是工作中必然会出现的,如果产生了严重后果,医生必须承担责任的话……这医生真没法当了。现在的医疗事故,也分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医生会承担责任,技术事故那不需要医生承担责任。即使很多人认为,还不是你们自己说了算,医疗鉴定都是自己人包庇自己人,但不管怎么说,的确有法律法规对医生的责任有认定和措施。很多行业,比如教育,花了好多钱孩子补课,孩子成绩没上来,有说要求补课老师承担责任的吗?还不是花了钱就花了,哪怕当初请的这个补课老师误人子弟,也只能认了。没地方说理。
第5个回答  2020-01-18
80%的误诊源自思维误区,而非知识盲区。医生不愿意做其他的尝试而导致误诊。
现代医学特别看重证据。客观指标固然重要,但是否检查越充分,证据越多,诊断越明晰?显然不是。诊疗之初,医生与患者都不知道“最优路径”与“生命算法”。现代医疗有了形形色色的辅助检查手段和工具:CT,磁共振,组织、细胞、基因的生化检测,但歧路也可能亡羊,我们的思维可能更纯粹,也可能更杂芜。因为疾病常常跟医生捉迷藏,常常释放假信号(假阴性,假阳性)。疾病发展有阶段性,疾病征象显露有时机,诊断也有窗口期。所谓“水落石出”,一味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现实。医生如何拨云见日,做出正确的诊断,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心,需要打起灯笼找证据,也需要聆听病患及家属伤心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