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吃一顿正宗的藏餐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说到 美食 每个人都会眉开眼笑,看过高原美景当然要去尝尝当地的 美食 。

藏餐:肉食以牛、羊、鸡,猪为主,蔬菜以土豆,萝卜。主食以米、面、青稞为主。烹饪方法以煮、炸,凉拌、蒸和生吃为主。

拉萨的藏餐馆为了迎合 旅游 大众的口味,已经是改良版的藏餐,不是家庭式味道,比如有名的藏餐馆:宇拓路的娜玛瑟德,丹杰林路的蒲巴仓,游客多数吃得是藏式火锅,其它菜品可能吃不惯,拉萨街上的臧面,包子,甜茶,还有各式做法的土豆蛮好吃的。真正原住民的藏餐只有到藏族人家里才能吃到。

饮食习惯众口难调,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认同。

说说我在藏族人家吃饭的感受,去年春节恰逢和藏历新年是同一天,有幸在拉萨的藏族人家做客,两位藏族主人早早等在大门口,走到近前满脸笑容躬身握手,送上祝福:“扎西德勒”!非常客气礼貌。

主人的院落干净整洁,房顶插着几根五色经幡,大门装饰着各种藏传佛教的饰物,来到屋里靠着窗户是一长排铺着地毯坐垫的藏式沙发,茶几上摆满各式茶点,地上铺着藏式地毯,沙发对面是供桌上面有好多层贡品,墙上贴有挂着哈达十世班禅的画像,屋里飘着藏香和酥油的味道。

落座后主人开始敬烟敬茶,双手端着满满一杯酥油茶敬给你,浓浓的酥油味儿代表着藏族人厚重的热情,接着又端过来一盘风干牦牛肉,催着让你吃,我抿了一口酥油茶,主人接着又倒满还说酥油茶可以预防高反嘴唇干裂,是他们的礼节,填满杯以示敬意,回味一下有股咸味,有点膻味,嘴唇有厚厚的包裹感,其实之前我也喝过,总是不喜欢那股味道,再尝尝牦牛肉干,吃了一小条感觉和内地的牛肉干没啥太大区别,又吃一条上面带了一点油,膻味极重,还是吃不了,糍粑糕还不错,甜甜的有点噎人,其马没有膻味。

茶点过后进入正餐,我就有些担心能不能吃得惯,能不能接受那种味道,主人餐厅摆着一张实木圆桌,藏族人家里都是实木家具,桌上摆着血肠、拌牛肚,花生米,土豆泥,酥油条,炸油饼,鲜红的牛肉酱,热菜有炖牦牛肉,羊肉,虫草鸡,炒肺子,这么多吃的,除了鸡汤,土豆,油饼,其它食物基本没敢打扰,受不了重重的膻味,香料味。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只是自己无法享用 美食 ,这也是在拉萨吃藏家饭,并且主人还是家境很好的人家,要是到了满大街都是酥油味儿的阿里,那曲地区的藏家吃饭更不习惯。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地域饮食习惯的问题,口味不同自然不易接受,中国之大名族众多,饮食文化之璀璨,是我们国人之幸。

       正宗藏餐,现在你不一定能见到,也不一定敢吃。不同的地方场合有不同的藏餐,有简单的随便吃的,有隆重的准备好的;有牧区的,在家里的,也有在饭馆餐厅的,地点场次不同,藏餐也有不同,随着 社会 发展,藏餐也在变化。

西藏地处高原,气压高氧气少,火很难点着,即使点着火,水的沸点是七十度多些,无法煮熟米饭、肉类,又西藏与外界很少联系,所以藏餐的主食主要是酥油茶、糌粑、生牛羊肉及青稞酒。酥油茶的味,糌粑的“脏”,牛羊肉干中爬动的小虫,尽管藏族朋友十分热情,真诚好客,但外来人员很难接受。相比之下青稞酒(老百姓自制的,酒精度不高的)还是较好入口的,你如果爱喝酒,很快会成为藏民的朋友。

        正宗藏餐,喝酒时没有下酒菜的。以前西藏交通闭塞,只有自制的青稞酒,当茶水喝。有门路的能搞到高度高粱酒,喝时也没有下酒菜,最多与糖果、炒青稞粒、炒蚕豆、核桃、红枣、桃干等零食下酒,这些食品多数藏民家都有。当然藏民还得吃糌粑,即把炒青稞粉放碗里,加酥油茶用手拌和捏成团,手拿着食用(那些碗非常不错,都是用优质独木雕挖而成或银质的,饭后用衣服擦一擦放在怀里,随吃随用)。

本人吃过改良的藏餐,喝高粱酒时主人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白煮羊肉,那是藏民家终年常备的大块羊肉干煮的,主人说“我们不吃生牛羊肉”,撕开羊肉,里面还有血,还不如光喝酒呢。也有主人煮十来个鸡蛋下酒,特例的。

        藏民的婚宴应该是正宗的藏餐:喝酒不吃菜,吃菜不喝酒,吃不完的青稞酒,听不尽的敬酒歌!

        那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婚前准新郎新娘共同具名在单位张贴大红告示,邀请同事光临。记得礼金分摊到每人只1.1元,买了一条被面一只搪瓷脸盆。婚礼是在自家举办,远远看见大门口站有头戴礼帽、脚穿高筒皮靴、身穿露一手礼服的男藏胞躬身相迎,院内每一道门口都有这样的迎宾男藏胞搀扶引领。每个接纳来宾的室内,台上的果盘里装满糖果、香烟、食品,室内都有女藏胞招待,入内每人三杯青稞酒,然后敬烟敬糖敬食品,不吃也要拿。三杯过后敬第二圈,第三圈……,敬酒女又歌又舞,你不吃她不走,一直在你面前唱歌跳舞。吃饭时果盘全部搬去,换上丰富的菜肴,敬酒女变为敬饭(米饭专为汉族人准备)给客人盛饭,这时只有饭菜,没有烟酒。吃了饭菜,走了许多不胜酒力的来宾。因为接下来举行婚礼,要不断敬青稞酒,谁也不能中途逃避,那时抓回罚酒三杯。

        婚礼仪式后,新郎新娘捧着半人多高的银质酒壶,一位跟随伴女双手举着元宝形银酒杯按序过来敬酒,来宾多,敬酒女也增加,来回穿梭,载歌载舞不停敬酒,歌声、脚踏声,欢呼声,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接受,但要理解,要尊重!(

本期导读:在拉萨吃一顿正宗藏菜,是怎样的体验?
在我个人看来,正宗的拉萨藏餐根本就是我们无法消受得了的,因为正宗的藏餐,多是以酥油茶,青稞饼,藏肉,糌粑为主的, 而这些为主的藏餐,无论是在口感上面,还是食物的烹饪方法上面,

也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 首先就拿口感上面来说吧,因为拉萨是地处高原地区的,而高原地区最大特点就是气压高氧气少了, 所以在拉萨地区,也就不要想着吃到百分百熟食了,因为这边在烹饪食物的时候

水的真正沸点只有七十多度的, 而这个沸点的水温,也是不可能把食物完全煮熟的,而食物一但没有真正煮熟了, 那么这些食物是什么口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拉萨吃藏餐的时候,

要是吃到一些没有煮熟的食物,就不要显得大惊小怪了, 况且除了这些没有煮熟的食物,还有正宗的酥油茶,也是我们接受不了的, 因为在喝酥油茶的时候,你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层油花了

而且等你喝下去的时候,还会有一股淡淡奶腥味在嘴里了,而这种淡淡奶腥味, 也正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存在了,因为这种奶腥味实在是大了点,实在是难闻了点,至于食物的烹饪方法上面,

就更让人很多人接受不了了, 因为正宗的藏肉,多是将活猪,活羊,活牛,活鸡杀完以后,然后直接剁成块状挂到外面风干的,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即不会给肉食品打个花刀放点盐什么的

也不会给肉食品进行什么特殊加工的,就是直接剁好挂在外面就行了, 所以这些自然风干的肉食品,也就不要想着有什么味道了, 何况这些肉食品一但风干以后,就算再想着入味也是做不到了

所以我在拉萨吃藏肉的时候,多是直接拿着藏肉蘸辣椒吃的, 而且我在吃藏肉的时候,还是尽量挑着瘦肉吃的,因为那些肥肉虽然可以轻易嚼动,但是它们太油了,油到我根本不想去吃它

一顿正宗的藏餐,没你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难吃,用热水瓶装着的奶茶有咸甜之分,甜的有点像街头的奶茶,咸的才是真正的藏味,滚着粉末的糌粑也有了造型,不在需要自己又捏又揉,手抓羊肉,切的大大的牛骨头沾点盐巴,还有当地用土豆做的包子也可以尝尝,如果奶茶不合口会还可以点壶酥油茶,只是蔬菜少了点。去到藏人才去的餐厅,满墙的佛像,黝黑的藏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并不是食物,而是世情。

在日喀则吃顿传统的藏餐吧

日喀则分布着各式各样的藏餐馆子,大多数本土小藏餐馆只提供藏面一种食物,里头吃饭的也多是附近的喇嘛们。在这个高原地带,煮碗藏面需要用高压锅,煮好的藏面,味道比较独特,外头非常绵软,里头还有夹生的白芯,吃起来如同一碗煮过了火的泡面。

因为海拔关系,藏民饮食非常单调,糌粑,酥油茶是最常见的食物。糌粑是青稞面粉加水揉成小团,吃一个糌粑,喝一口酥油茶,很容易饱腹。
除了酥油茶,藏餐馆子还提供一种类似酥油茶的甜茶,都是用小暖瓶装着,价钱也差不多,一暖瓶八块钱左右。差别在于,酥油茶倒在白瓷碗,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油花,喝起来是咸的,有淡淡的奶腥味,一般外地人喝不习惯,藏民却是爱的不得了。喝甜茶使用一种金色的小玻璃杯,奶腥味不重,味道甜甜的,深受外地人喜爱。

我在鲁朗的藏族同胞开的家庭旅馆修整期间和几个旅友在他们家吃过一次早餐:一大锅稀饭,一大摞青稞面做的大饼,酥油茶管够,外加一盆藏香猪肉,我们冲着藏香猪肉去的,结果让人很失望,藏民的烹饪技术让人不敢恭维,他们的藏香猪是野外放养的,细长的体型,号称吃虫草喝雪水长大,作为食材是一流的,但是藏民杀猪后就是砍成块放屋檐下风干,既不打花刀也不用佐料如盐啥的,然后瘦肉根本嚼不动,肥的部分就像油脂,很不好吃也没啥味道,糟蹋了好食材啊,所以藏餐我们汉族人吃不惯的!

一般汉族人没接触藏餐。感受是受不了

好吃,棒极了

美食 是相通的! 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就是“民以食为天”,只要精心烹饪、食材新鲜,方法得当、掌握好咸淡,再加上干净卫生,就是好饭! 每个地域都有可口的饭菜,你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心态,勇敢去体验;如果你觉得难吃,只能说明你找错了地方,没进对店,千万不要对民族餐有偏见, 旅行 不止是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体验当地特色和风土人情! 就拿哥的亲身经历来说,纯正的藏餐也有很多 美食 ! 不说了,上图为证!

体验个屁,德吉路电信哪里有一家,正宗的很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