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乐课之二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继续听学习强国正午学堂,田青老师讲二胡。听课笔记如下。

二胡是大家最熟悉、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

明清及以前二胡在北方基本上是民间戏剧的伴奏乐器,在南方有一些流传。在近代才有一些发展,其发展与道教有关。

二胡的发展与华彦钧和杨荫浏有关。

华彦钧,又名阿炳,正一派道士,无锡人,民间音乐家,吹拉弹唱无所不能。

杨荫浏,中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宗教音乐研究领域的先锋。

杨先生小时候与华彦钧有过一面之缘,与华彦钧学习过。杨先生上大学前遇见美国基督传道士,圣路易。杨先生学过道士的民族音乐,学过昆曲,跟美国传教士学过钢琴,学作曲,学和声,中外兼通。

1950年杨先生与华彦钧结了一段因缘,在近代音乐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结果。1950年暑假,杨先生和曹安和先生从北京来到无锡寻访以前教过他的华彦钧。此时的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

中年眼睛失明后,又失去了雷尊殿,阿炳变成沿街乞讨的乞丐。无论晴天雨天,总会在沿街的石板上传来盲人用竹竿嘟嘟嘟点地的声音。然后就会听到一阵悠扬的二胡声。阿炳的后半生,除了生活的悲惨,还有他的努力,以及他的家国情怀。他会把每天听到的时事,迅速变成民间小调所唱的早间新闻。

1950年的阿炳,已经好几年不动乐器了,他贫病交加。只有一个农村妇女董彩娣陪着他,充当他的拐杖。董彩娣说,几年前,阿炳的二胡鼓皮被老鼠啃破了。阿炳就觉得,是老天不让他拉乐器了。于是就把琵琶、二胡都换了衣食。

1950年杨先生和曹安和先生从北京来,带着一架德国产的钢丝录音机,那时候是一件非常珍贵、非常先进的机器,录音带都是钢丝的。他们是专门从北京来为阿炳录音的。

他们找到这位在民间埋没多年的演奏家,并从乐器店借了一把二胡、一把琵琶给阿炳。三年没有近乐器的阿炳,练都不用练,拿起来就直接演奏。他拉的第一首曲子,就是今天民族音乐的代表性曲目《二泉映月》。当时曲子拉完,杨先生问曲名,阿炳说没有名字。于是两人商量着取的曲名,实际上这个曲名与无锡的二泉,以及天上看尽人间悲苦的月亮都无关。这首曲子就是从阿炳心里流出来的,阿炳个人的生活苦难的写照。他创作的这首曲子,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被这么一个机器录下来,更没有想到会在他百年之后成为民族音乐的代表性曲目。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当时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儿造访中央音乐学院,没有几天日本的一个记者就写了一篇报道,报道这个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儿听了这个音乐之后的反应。据说小泽征尔用手捂着眼睛,因为眼泪留下来了,小泽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听的。这是一种融合了神圣、肃穆、敬仰的情绪。

遗憾的是,杨先生那时带的钢丝磁带太少了,只给杨先生录了六首曲子,包括三首二胡曲子。最遗憾的是,阿炳拉了几首曲子之后,找到感觉了,杨先生也找到感觉了,于是二人在音乐上合奏,一种民间的雅乐,民间即兴演奏。就是来个老六板一起演奏,中间还有相互的呼应,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在即兴演奏中发挥出来。演奏非常精彩,在场的人都叹为观止,可惜钢丝磁带不够,没有保留下来。这是一个无法补救的音乐史上的遗憾。

杨先生与阿炳约定明年再来录音,要阿炳留下乐器好好练练。阿炳的肚子里有多少像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呢?据他自己讲,有三百首左右,假如这三百首都能流传到今天,那将是多么大的音乐宝库。可惜的是,阿炳那时候已经病得很重了,三个月之后,阿炳去世了。

这么一个贫穷潦倒的民间音乐家,或者说就是一个乞丐,没有别的职业,就是靠演奏二胡乞讨为生。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像阿炳一样的民间音乐家,就像一根野草长出来了,有幸见到阳光雨露,然后就死掉了。他们的音乐就像一阵风一样,他们的音乐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给过多少人艺术的享受,曾经安慰了多少颗和他同样凄苦的心。这样一个卑微的存在,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文字,更不可能留下声音。

相对而言,阿炳说幸运的,这个机器录下了瞎子阿炳的千古绝唱。今天我们能有幸欣赏到阿炳的音乐更应该感谢的,应该铭记的不是这样的机器,而是像杨荫浏先生这样的有着使命感的音乐学家。

刘天华(刘半农的弟弟)后来把小提琴、古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法用到二胡上,使得二胡得到更大的发展,逐渐走向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