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9月10日至12日放假,共3天,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通知刚一出,有网友称,“周末本就是休假日,为什么调休”“放假7天,上班7天”“还不如少休2天,别调休”......
如果你想学习用十以内的加减法,表演一个“一变三,三变七”的魔术,看看各种调休规则就够了。这种左借一个周六、右借一个周日,最终凑出一个小长假的操作,总让人怀疑休假规则的制定者是个终日调整财务报表的会计。
而当打工人们对着日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最终发现该休的假一天没多,却平白损失了若干个周末时,顿时有了一种被当猴耍的感觉。今年的调休规则公布后,自觉上当受骗的打工人再次要求“调休滚出节假日”,而且提出了相当朴素的建议:
放不起就别放。把所有周末调成单休,确实能调休出五十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调侃过后,假该休还是要休的,只不过辛苦数月,等来拼凑而成的假期,仿佛饥肠辘辘之时买了个包子,第一口没咬到馅,第二口直接咬过去了。如果没馅的包子还能勉强充饥,那么对那些至今还在996的同志们来说,调休就真的不如不休了。本就没有周六,再被调走一个周日,休了一个五天的劳动节,之后就迎来又一个只有单休的周末。这种调休模式虽然在最近两年才突然开始饱受诟病,但其实调休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久远。它至少能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的国庆节,中国人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调休出来的七天长假“黄金周”。
假期还是那个相似的假期,调休也还是那个不变的调休,而它突然间遭到大众的厌恶,其实更可能是个经济问题。
工商社会,时间宝贵,广大打工人用来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则尤为宝贵。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人的休假史就是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从1949年到1999年,在漫长的五十年中,面对着艰巨的发展任务,中国人的法定假期只有元旦、春节、五一和国庆,而且加起来只有可怜的七天。而这中间某个特殊的年代更是直接取消了节假日,开启了全民奋斗模式,一个假期也没有。就连今天我们习以为常(或者说许久不见)的双休日也是1995年才出现的产物。
当时国内经济不景气,潜在的失业压力很大,工厂开工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人浮于事反而影响了效率,经过有关部门计算,每周多休息一天节约社会整体能耗,反而是经济的。
而1999年,中国人的法定假期第一次增加到10天,背后算的同样是经济账。
打工人需要休假吗?当然。
或许有限的假期依然不足以缓解这一代中国人的“生死疲劳”,但我们仍然希望这个时代中能少一些连滚带爬、气喘吁吁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