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什么不当皇上,光绪死后,载沣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光绪死后,载沣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溥仪入继大统,等于名义上把溥仪过继给了光绪帝当儿子。这既是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安排,也是当时清廷比较正常的选择,因为这是宗室中和光绪血缘最近的。

当然,之前也出现过哥哥死了,弟弟继位的情况。比如同治死的时候无子,由堂弟光绪继位。光绪还没有儿子,就只能让光绪的亲弟弟载沣的儿子继位。

但是,这种情况下,以外藩入继大统,很容易发生大礼议这种问题,就是要千方百计抬高自己本生父亲的地位。汉朝出现过定陶王的儿子入继的情况,宋朝出现了宋英宗入继大统的问题,都在如何尊崇自己的本生父亲的问题上,发生过比较严重的争论。

而最为典型的则是明朝嘉靖帝。正德死时无子,嘉靖帝入继大统。朝臣都认为,为人后者为人子,嘉靖帝应当以孝宗的儿子的身份登基,他的本生父亲兴献王只要在礼制上抬高就可以了。但嘉靖帝就是不肯,认为遗诏说自己是“伦序当立”,是因为他的血缘关系更近,所以才入继,而没有说让他以孝宗儿子的身份入继。从而引发了明朝中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大礼议。

最后的结果是,武宗正德就是这样 *** 裸的被绝了后。而且,嘉靖帝也不称孝宗为皇考,还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追尊为皇帝,是为睿宗,虽然没有进太庙,但另外立庙。也就是说,不光武宗被绝了后,实际上连孝宗也被绝了后。

处理这种问题,处理得最好的,其实是宋高宗。高宗无子,孝宗选自民间,高宗养育宫中,又早早禅位给孝宗。孝宗本生父亲去世,高宗二话不说,让孝宗出宫回家,在家服丧,三年期满,才又回到宫中。这之后,又出现过类似情况,也都照此办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政治危机。

不过,因为慈禧太后强势,光绪无权,所以光绪从未提出过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发生类似大礼议这样的问题。既然没有先例可循,载沣即使自己的亲生儿子入继大统,也不存在问题。

而且,慈禧临终前的安排是,内有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外有张之洞袁世凯作为辅政大臣。如果载沣想改变遗命,自己当皇帝,别人不说,隆裕太后必然是第一个跳出来要反对的。溥仪当皇帝,她还可以当太后,地位尊崇,而且可以垂帘听政,如果是载沣当皇帝,她不可能垂帘听政,只能在后宫混吃等死一条路。

张之洞袁世凯当然也不会同意载沣自己当皇帝。皇帝是三岁小孩,他们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可以掌控朝廷局势,载沣虽然是摄政王,但毕竟和自己一样是臣子,而不是君臣。如果载沣当皇帝,他们就不会有辅政大臣的身份了,而且是确定的君臣关系。

从载沣自己的角度来说,他也没这个必要。儿子当皇帝,隆裕太后名义上垂帘听政,实际上并不干预政治运转,载沣自己当摄政王,朝廷大小事务都由他决策,又何必去当皇帝,成为众矢之的呢。

此外,清朝对藩王防范很严,提笼架鸟玩玩可以,但是不能干预日常政治运转,也就是没有什么实权。所以,藩王在朝廷上没有什么势力。所以,在光绪死后,也没人提过要让载沣继位,就算他当了皇帝,朝廷也没什么自己的人,皇帝是不好当的。

为什么慈禧太后让簿仪当皇帝不让载沣当

因为同、光两皇帝的晚辈,即“溥”字辈的的确不少,呼声很高的首推小恭王溥伟。溥伟是恭亲王奕的孙子,奕为大清、为慈禧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用他的孙子继承皇位也不为过,况且溥伟当时已经是成年人。问题在于,溥伟原为恭王二子载滢的儿子,当恭王长子载澄死时,由于无子,将溥伟过继给载澄为子,而载澄因为引导同治冶游,对同治的早夭负有责任,而甚为慈禧太后所痛恶,所以,他是不可能继承皇位的。

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第一代醇贤亲王奕譞的孙子、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而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即醇贤亲王奕譞的原配福晋恰好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也即溥仪的正牌奶奶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溥仪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大臣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女儿和载沣的婚姻还是慈禧太后指定的。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是大行皇帝光绪的亲弟弟(同父不同母)。所以,无论是血亲远近还是身份尊贵的程度,溥仪都是当之无愧的。这且不说,如其说慈禧太后看重的是溥仪,不如说看中的是载沣。由于辈分的原因,载沣肯定是不能当皇上的。但是无论是血统的远近、能力的考察、人脉关系的考量,慈禧太后都是属意载沣的。慈禧亲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决定由溥仪来继承皇位时,光绪皇帝还没有死。光绪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满意。因为溥仪是自己的亲侄子,溥仪的父亲是自己的亲弟弟,综上所述,这些因素,才是慈禧太后选择溥仪作为大清皇帝的主要原因,这里不可否认,有亲疏的考虑。 但是,无论谁做皇帝,都挽救不了清朝灭亡的趋势,并不是仅凭一个人所能决定的。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朝早已病入膏肓了,唯有推翻它,当时中国才有出路。

爱新觉罗·载沣为什么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载沣生于清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光绪十六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宣统三年八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 *** 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溥仪登基才3岁,摄政王载沣为何不篡位当皇帝?

首先就是载沣本人对政治是非常不感兴趣的。所以,慈禧在选择的时候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就是老老实实听话,慈禧对这样一个容易控制的人是很放心的,所以在选中他的孩子当君主。更奇葩的是,人家在听说民国建立的时候,竟然很高兴,说终于可以老婆孩子热坑头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觉得他会想着当君主吗?

第二个就是虽然经过军机大臣的历练,但是政治上的手腕离着慈禧差远了。所以,他要是自己当君主的话,说不定起义的时间会提前很多,民国建立的时间会更早!就拿对付袁世凯为例,想杀却因为大臣们的反对和袁世凯自己辞职了事了。之后才有了袁世凯的复出,成为了满清的终结者。这个事情就反映出来,载沣的政治手段一般的弊端。

载沣这个人是非常忠厚的,换句话就是没什么大的用处,为人谨慎小心,做事优柔寡断。这些词汇都是他的兄弟对他的评价。好处就是生活上很有规律,这个就说明他是一个很自律的人。这样的人是可以作为臣子的,但是不会成为君主,要成为君主的话,也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想当年的崇祯那么厉害,结果也是生不逢时。

你觉得载沣这样的人适不适合生在帝王之家呢?因为历史的选择导致他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笔,你觉得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呢?要是你是载沣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成为君主?

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而立溥仪当皇帝?

在慈禧太后掌权的末期,载沣作为满族上层权贵,当时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但是在从小就在尔虞我诈的形势下生活,在当时各色势力胶着下,不可能不明白审时度势的道理。

我们可以从每次的帝国更替中看出,每次到了帝国末期,高层的干劲和斗志都会因为各个势力的雄起反抗逐步被瓦解,导致权力来源受到的质疑也越来越大,载沣相比于以前的时代,已经失去了封帝的可能性。并且与地方掌握新军等军事力量的实力派相比,载沣的经历比较空白,也没有立过什么大功,虽然出访西方或曾见过一些世面,但基本上在朝野是毫无威望可言。

而且摄政王载沣是溥仪的父亲,仅仅三岁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仅能摆脱载沣的尴尬地位,而且作为父亲,身为摄政王的载沣只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并且权力真正的掌控者也是他自己,所以他当不当皇帝根本就没有意思。

再加上以当时的内外形势,载沣可以做到大权独揽,却做不到称帝自立,如果称帝自立,西方列强也不会允许他自己真正掌权,反而会成为列强的傀儡,而他现在躲在幕后可以巧妙避开掌控。

最关键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清 *** 的统治已经不再像之前那么稳固了,北洋新军明面上是清廷的实际上是袁世凯的,载沣如果自立打破平衡,袁世凯带着各省各地实权派杀入北京,那样的话,他连摄政王都做不成。

当年慈禧为何选3岁溥仪当皇上,而不选他父亲载沣?

慈禧会选择溥仪当皇帝是因为溥仪身上有着叶赫那拉氏的血脉,所以对她更有利益。当时溥仪登基时慈禧已经快要断气想要掌控他显然是不可能的,选择溥仪当皇帝慈禧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不过也是完全照顾自己的利益。

溥仪的父亲是爱新觉罗的直系子孙,而溥仪的祖父的嫡福晋是慈禧的妹妹。从这和关系上来看溥仪当上了皇帝对于慈禧的娘家人来说利益非常大。既然是要选择皇帝那自然是要选择能带给自己更大利益的,所以溥仪就成了最佳人选。

溥仪的母亲同时还是慈禧的养女。通过这一条关系可以看出来慈禧和溥仪的关系更是近了很多。而且当时溥仪年纪还小如果让他当上了帝王自然还会对慈禧有所感恩,但是溥仪的父亲已经年纪大了已经当上了皇帝也不会念着自己一丝好处所以考虑到这慈禧自然不会选择溥仪的父亲。

慈禧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让一个个叶赫那拉氏有关系的人做帝王。很显然在众多的继承人中只有溥仪和叶赫那拉氏的关系最亲近,而且从一开始慈禧收溥仪的母亲当养女开始就已经在谋划着一切。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自己的母族叶赫那拉氏可以发扬光大。不过慈禧显然没想到的是长大后的溥仪也是非常痛恨她的,毕竟是慈禧一手将他推向了深渊从此一生过得颠沛流离而且又万般凄苦。或许慈禧对于这个选择还有其他考量只是我们不是当事人也不好做出猜测,不知道各位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光绪(77)死后(21)

相似回答